財聯社4月15日訊(編輯 馮軼)國內ADC藥企映恩生物今日正式在港交所掛牌,首日盤中一度大漲超130%,引發市場關注。
據悉,映恩生物本次IPO也是2022年以來,通過港股18A規則上市融資規模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
截至上市首日收盤,映恩生物報205港元/股,較94.6港元的IPO發行價大漲116.70%,總市值達170億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映恩生物于2022年完成B+輪融資時,投后估值僅為2.7億美元。成功登陸港股后,公司一眾原始股東也賺得盆滿缽滿,其中不乏國內生物醫藥行業的龍頭企業。
招股書顯示,映恩生物在上市后的股東架構中,藥明生物(02269.HK)持股4.88%、中國生物制藥(01177.HK)持股3.90%。
不過,映恩生物本次IPO能夠大火也是早有端倪,或已在市場預料之中。
據發售公告顯示,映恩生物本次香港公開發售獲115.14倍的超額認購,國際配售獲13.52倍認購,最終發售價為每股94.6港元,全球發售凈籌約15.13億港元,打新資金可謂極度追捧。
此外,映恩生物招股期間更是引入了15名基石投資者,合共認購534.18萬股(約合5.05億港元)。且陣容也堪稱豪華,包括BioNTech、LAV Star、蘇州蘇創等專業投資機構,也匯聚了富國香港、富國基金、易方達基金、易方達香港、匯添富基金等二級市場基金。
市場之所以如此看重,大概率則與映恩生物此次IPO兼具“地利”與“人和”的兩大看點有關,
一方面ADC技術是當前創新藥賽道最為活躍的風口之一,有著不錯的增長前景;另一方面,映恩生物目前已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體系,手握總價高達60億美元的商業合作協議。截至2025年2月,公司已收到了其中的4億美元。
資料顯示,ADC(抗體偶聯藥物)是一種正在全球創新藥領域迅速崛起的新型抗癌藥研發路徑。可以理解為殺死腫瘤的精準導彈。它將細胞毒性藥物直接送入腫瘤細胞,減少了對健康細胞的傷害和副作用。
從全球范圍來看,目前全球前十大跨國藥企各自均通過內部開發或外部合作及投資建立ADC業務。2022年以來,全球ADC行業成交量已創下歷史新高,已成交合共逾20筆許可交易,交易總價值超過600億美元。
而據華泰證券的研究顯示,2023年全球ADC市場規模達101億美元,預計將以31.1%的復合增速增長至 2033年的1519億美元水平,同期ADC占整個腫瘤市場的份額預計將由4.5%增加至26.4%。
據招股書披露,映恩生物恰好是一家專注于抗體偶聯藥物(ADC)研發的全球領跑企業,聚焦癌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公司依托自主研發的四大技術平臺,構建了差異化顯著的創新管線,涵蓋12款自主研發的ADC候選藥物。
目前,映恩生物有五項處于臨床階段的資產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及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研究用新藥(IND)批準。這也是目前公司商業化的最大看點和業績催化劑。
而在IPO之前,國內外藥企已對映恩生物ADC資產展開過一輪瘋搶,包括BioNTech、百濟神州、Adcendo、GSK、Avenzo都與公司簽訂了關于核心產品管線的授權協議,交易總價值逾60億美元。
不過,由于目前映恩生物實際仍未有商業化產品的銷售收入,財務層面公司仍處于虧損狀態。有分析稱,映恩生物上市后或面臨更為復雜的挑戰。
財報顯示,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映恩生物的凈虧損分別約為3.88億元、3.58億元和5.66億元,兩年九個月累計虧損13.12億。
此外,盡管映恩生物當前手握巨額的商業化交易訂單,但其兌現規模也取決于公司后續臨床研發的實際進度。在當前ADC藥物競爭越發激烈的行業背景下,也是不少投資者擔憂的風險點。2024年,映恩生物研發開支達19.93億元,同比激增112%,也表明多條管線同步推進,對公司經營帶來了一定的財務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