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講石家莊戰役的時候,我們曾提到過第3軍守軍的彈藥狀況,尤其是講到了空運一節的彈藥輸送情況。
為什么要空運呢?
因為到1947年的秋季,華北國民黨軍已經不能保持跟石家莊守軍的陸路聯系了,據守石家莊的第3軍其實是孤立狀態。
在這種背景下人員的進出以及彈藥的補給,主要靠空運來完成。
因為空運要消耗很大一部分空軍力量,再加上當時華北戰場向東北調了6個師的援軍,導致機動力量不足。
華北方面原本向南京發電要調走石家莊的1個團守軍,結果老蔣和陳誠的意見是石家莊有正規軍、保安團總計10個團,兵力已經足夠,因此下令第3軍抽走1個師另1個團北上保定作為機動部隊。
因為陸路交通已斷,所以第3軍軍長羅歷戎親率第7師和配屬的第66團北上,結果被晉察冀野戰軍在清風店圍殲。
這樣的話,老蔣反而覺得石家莊剩下的守軍不太夠了,所以除了要保定方面再空運一個團過來后,還要給守軍加強武器彈藥。
所以就有了批準補充40挺機槍、子彈100萬發的命令。
而接到命令后,國民黨聯勤和空軍部門不敢怠慢,在三天時間內就空運了40挺勃然輕機槍、921000發七九子彈、12000發六五子彈;八二迫擊炮彈225發、六零迫擊炮彈200發、手榴彈1900枚。
雖然子彈方面略有差額,但多了幾百發迫擊炮彈和將近兩千枚手榴彈。
而且這只是截至10月30日的空運數據,石家莊戰役是11月6日開始的,缺額的子彈可能后續也有運到。
那么問題來了,為何會有這么奇怪的搭配——40挺勃然輕機槍,卻要配100萬發子彈?
首先,肯定不是這個“勃然輕機槍”是啥特殊武器,必須要大量配彈才能發揮作用。
勃然輕機槍實際上就是捷克式輕機槍的衍生型——布倫輕機槍,當時國民黨軍使用的為加拿大所生產的版本,因此也稱為“加拿大機槍”。
國民黨軍最初拿到的版本是駐印軍所使用的0.303英寸(7.7毫米)口徑的,所以也叫其“三零三機槍”;不過這種口徑的彈藥跟當時主要使用的7.92毫米機槍彈不通用,因此后來加拿大又生產7.92毫米口徑的機槍,通常稱為“七九勃然”。
這種輕機槍比國府自己制造的捷克式輕機槍整體性能要好,所以在國民黨軍精銳部隊有大量的配備;但它本質上還是輕機槍,配備的級別和數量跟捷克式機槍沒啥差別。
第3軍雖然是胡宗南系統的中央軍,但它的配備其實是國械為主。
該軍在石家莊接收了大量日軍武器,除了擲彈筒等留用外,其余的裝備估計是給了保安團隊,而自己仍然保持以前的配備;只不過加強了少部分的沖鋒槍、六零炮等。
從石家莊戰役最后的繳獲來看,總計繳到了輕重機槍745挺(其中絕大多數為輕機槍),相較于24000人的守軍規模來說,這個機槍數量已經不算少了。
所以石家莊守軍單純從機槍數量上來說,其實不算缺乏。
因此這40挺勃然輕機槍的補充,其實屬于是“安慰”性質的,意在表達南京方面也是有所重視的。
真正重頭的其實是100萬發子彈,其中絕大多數為七九子彈。
因為當時第3軍(只剩下第32師)自己裝備的輕重機槍和步槍,主要就是七九口徑,實發90多萬發子彈的劃撥,可以大大增強該軍的火力。
而當地保安團隊裝備的日式槍械,因為有庫存的日式彈藥,所以補充的比較少,但依靠庫存也絕對夠用。
因此,這批準的100萬發子彈其實不是搭配那40挺勃然輕機槍,而是為了增強第3軍留守的主力——第32師自己的火力。
相較于子彈方面的充裕,劃撥的炮彈顯然不多。
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老蔣認為華北我軍的炮火比較多,沒必要給第3軍留守部隊大量炮彈,因為這玩意國民黨軍也沒太充裕。
但我軍為了解放石家莊,其實集結了很強的炮兵火力,除了晉察冀炮兵旅外還從華東調來了1個榴彈炮營,準備的各種炮彈(包含迫擊炮彈)有8萬余發。
在強大的炮兵支援下,各步兵參戰單位勇猛沖擊,其實用了六天就將石家莊守軍殲滅。
因為攻堅戰的進度很快,國民黨軍的大量彈藥未及使用就被繳獲了,總計繳獲的子彈超過了150萬發,比我軍戰役準備的彈藥還多,這就是我們之前講過的情況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