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有許多北方的小伙伴又開始預測起了今年的沙塵天氣,現在我國北方的綠色城墻,真的能擋住風沙嗎?
有不少人質疑在干旱地區植樹造林是在過度利用地下水,斷絕后人的活路,無異于飲鴆止渴。這種質疑聽起來不無道理,那它事實如此嗎?這道綠色長城給中國又帶來了什么呢?
砸下1200億造林近5億畝,圖啥?
我國近幾十年的綠色工程頂流非三北防護林莫屬,這一工程從1978年啟動以來,橫跨數十載,投資超1200億元,造林面積達到了4.8億畝。
花這么多錢,造這么多林子,到底圖個啥呢?事情還得從四十多年前說起,那時的三北地區幾乎是生態重災區,沙化、退化土地鋪天蓋地,水土流失和風沙肆虐,當真是黃沙滾滾來,田野哭哀哀。
當時三北地區的沙漠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積加起來能輕松占到全國沙化土地總面積的九成以上,每年沙塵暴的侵襲讓整個北方苦不堪言。
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基本上每年春天都會籠罩在風沙的淫威之下,遮天蔽日讓人連門都不敢出。
地處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因為水土流失嚴重,導致黃河的泥沙含量成了世界之最,我們因此也沒少被其他國家詬病。
這些泥沙年復一年地被沖入下游,抬高了河床,搞得下游地區形成了懸河,河水是在地面之上的,一旦決堤那就是水漫金山的結局。
當時的生態已經到了不治理不行的地步,黨中央決定不再坐以待斃,于是乎三北防護林工程誕生了。
風沙和水土流失不會跟我們客氣,要想馴服這兩頭猛獸還真得動真格兒的,這些年來國家豪擲1200億,開啟了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生態工程,計劃造林4.8億畝,覆蓋400多萬平方公里的區域。這一橫亙半個中國面積的森林帶堪稱綠色長城,絕對的世界之最。
不過當初建設三北防護林的時候,也不是所有人立馬就明白它的巨大意義,有些人覺得這不過是種樹運動,更有很多人將其看成是放衛星。
種樹能有什么難,哪里黃土裸露就往哪里種樹唄,但萬事萬物都得講科學,種樹自然也不例外!
面對如此復雜、龐大的工程,光靠蠻干可不行,從一開始三北工程就不僅著眼于種樹,還結合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多種手段,并且非常注重科技在治沙中的作用。
隨著治理的深入,科研人員逐漸摸索出一條適合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生態治理新路子,提出光伏治沙、節水抗旱造林等一系列創新模式。
這一波操作下來,既保護了生態還提高了經濟效益,妥妥的雙贏!
攻堅戰,三北工程在打什么仗?
有很多人覺得,工程已經搞了四十多年,我們北方的森林帶也基本建設了起來,是不是三北工程已經搞的差不多了?
要是這么想那可就太低估生態修復的復雜性了,三北工程到今天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啃硬骨頭的攻堅戰才剛剛開始。
前些年我們的一系列動作只不是將生態這個年久失修的大型機械擦干凈了表面的銹,要想真正解決問題,深入內部修理才能讓它重新煥發活力。
這場攻堅戰要涵蓋三個標志性的戰役區域,分別是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以及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
黃河的幾字彎地區位于內蒙古河套地區,這一區域長期以來的過度放牧和開墾,讓土地荒漠化問題極其嚴重,直接威脅到了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
所以這場仗的目的就是要讓黃河沿岸的植被恢復起來,遏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繼續擴展。
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是北方沙塵暴的重要策源地,治理起來難度非常大,但要想讓北方地區真正擺脫沙塵暴的困擾,這兩個地方非得徹底治理不可。
在這場殲滅戰中,工程隊伍不僅要種樹種草,還要結合創新的治沙手段,將光伏治沙,草方格、沙障等技術結合起來,雙管齊下打一場漂亮的殲滅戰。
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也非常關鍵,河西走廊是我國西北地區的重要通道,但沙漠化威脅著這個地區的生態安全。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開展阻擊戰則是為了防止沙漠進一步擴展,保護周邊的綠洲,只要我們能成功遏制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擴張,將創造出新的世界奇跡。
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下足了功夫,他們會同多個部門出臺了《三北工程六期規劃》,并且設計了多達68個重點項目,35個項目就布局在這三大戰役區域。這種精準發力的做法像極了靶向治療,每一步都打在沙漠化這個怪物的軟肋上。
攻堅戰的成果雖然還需時日驗證,但現在已經能明顯的看到我們的生態正在一步步向好的進程中,可問題來了:國家耗費如此巨大,防護林也造了這么多,為什么北方的春天還會有沙塵暴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看看沙塵暴的來頭到底怎么回事!
防護林擋不住沙塵暴?開口子了?
其實稍微了解一下沙塵暴的脾氣就能明白,防護林可真是太難了,沙塵暴的高度動輒超過幾百米,有時能夠達到上千米,防護林的樹木平均高度大概只有十幾米,在巨型沙墻面前,想要全屏這些小綠人來抵擋確實有點強人所難。
不過三北防護林雖然不能像一堵墻一樣把沙塵暴拍回去,但它在地面附近的防風固沙效果還是不容小覷的,防護林通過降低地表風速、固定沙土,減少了沙塵源頭的供應。雖然不能關掉沙塵暴的水龍頭,但至少把水流調小了一點。
而且現在威脅我們北方沙塵暴的沙源在我國境內已經很少見了,大多數的沙子都是從蒙古國刮進來的,三北防護林即便再努力,也管不了隔壁家的沙子,所以沙塵暴時不時來打卡北方也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現在的沙塵天氣依然還會出現,但頻率比之既往可真是要少很多了。
所以看問題還是要辯證的看,雖然三北防護林不能完全讓沙塵暴成為歷史,但至少通過我們的治理,讓沙塵天氣的頻率降到最低。
所以三北防護林就好比是一群敬業的環衛工人,每天不停地清掃地面的沙塵,讓風在刮過的時候不至于卷起太多沙子,而且研究還發現,三北防護林讓一些嚴重沙塵源區的沙塵輸出量減少了20%左右,防護林可能沒能直接封殺沙塵暴,但它確實有效抑制了沙塵暴的囂張氣焰。
有了科技的加持,三北防護林已經變得更加智慧了,近年來廣泛應用的光伏治沙,就是將光伏發電和治沙結合起來,光伏板可以遮擋陽光減少水分蒸發,從而有利于植被的恢復,發電站還能為周邊地區提供清潔能源,形成了雙贏的局面。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三北防護林不能徹底消除沙塵暴,但它確實讓沙塵暴變得溫柔了不少。與其說它是一堵墻,不如說它是一位清道夫,默默無聞地為我們的生態環境做著貢獻。
轉眼四十多年過去,三北防護林這張綠色成績單可是相當亮眼,三北地區森林覆蓋率已經從最初的5.05%提高到了現在的14%。
雖然10%的增幅看上去不多,這可是在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完成的逆天改命式的壯舉,在這4.8億畝的新增森林背后,是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科技創新的加持。
這些新增的森林可不是擺在那里充數的,它們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增加生物多樣性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毛烏素沙地現在已經基本消失,周邊居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苦不堪言的流沙地獄徹底成了歷史。
黃河流域的植被覆蓋率也顯著提高,黃河的輸沙量減少了九成,昔日的懸河安全系數大大增加,這一系列成果就是把荒漠變綠洲的真實寫照。
三北防護林還帶來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許多曾經飽受風沙之苦的地區,現在通過發展特色林果業和沙漠旅游業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新疆、甘肅等地通過種植葡萄、核桃等經濟林果已經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產業鏈,這些綠色產業不僅提高了居民收入,還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進一步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三北防護林不僅是綠色長城,更是致富長城。
結尾
雖然三北防護林的建設期間經歷了不少質疑,初期在干旱地區大規模植樹造林也確實引發了一些生態問題。
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治理模式的創新,這些問題逐漸得到了解決,現在的三北防護林不僅是個生態工程,更是個科技工程和經濟工程。
它告訴我們,生態修復不光是種樹,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