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魅力科學君,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根據一項近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上的研究,天文學家確認了一顆行星被其主恒星吞噬,而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見證了一個異星世界的毀滅。好的,咱們不說廢話,這就開講。
事情要從2020年說起,在那一年的5月12日,天文學家注意到有一顆恒星出現了明顯的異常,在短時間之內,它的亮度忽然開始不斷提升,并于當年的5月26日達到峰值,其亮度提升了大約100倍,在此之后,它的亮度又逐漸降低,并最終回到了正常狀態,整個過程持續了大約6個月的時間(可見光波段)。
這一事件隨后被稱為“ZTF SLRN-2020”,觀測數據表明,它距離我們大約1.3萬光年(坐標為赤經19h 09m 39.7830s,赤緯+05°35′04.269″)。
關于此次事件,天文學家當時給出的推測是,這很可能是一顆中等質量恒星在其演化末期膨脹為紅巨星,進而吞噬掉了運行在其附近的一顆行星。這在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因為它似乎為我們展示了地球在數十億年后的潛在命運,人們對此評價道:我們看到了地球的未來。
然而由于觀測水平的限制,這種推測卻遲遲無法得到證實,直到韋伯望遠鏡發射升空之后,這樣的情況才得以改變。在此次研究中,天文學家就是利用了這臺望遠鏡,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對“ZTF SLRN-2020”所在位置進行了觀測。
韋伯望遠鏡傳回的觀測數據表明,在“ZTF SLRN-2020”所在的位置上,確實存在著一顆恒星,而在它的附近區域,還存在著一團溫度相對較低的物質,其成分與年輕恒星周圍的“原行星盤”基本一致,這就表明了,這些物質其實就是一顆行星被吞噬后留下的殘骸。
所以天文學家據此確定,我們確實是見證了一個異星世界的毀滅。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顆吞噬行星的恒星并不是一顆處于紅巨星階段的恒星,實際上,它其實是一顆橙矮星,其質量大約為太陽的70%,目前正處于主序星階段,而這樣的恒星,其“壽命”通常可以達到上百萬億年。
這也就意味著,之前關于“ZTF SLRN-2020”的推測,其實是錯誤的,實際情況是:有一顆比太陽還要小的、正當“壯年”的恒星,吞噬掉了運行在其附近的一顆行星。
需要知道的是,在此之前,我們從未發現過處于主序星階段的恒星吞噬其行星的情況,而從理論上來講,這種情況也幾乎不可能發生,因為對于在此階段的恒星來講,其行星系統應該是非常穩定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將這顆行星推向了毀滅呢?
對于這個問題,天文學家目前也沒有確定的結論。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這顆被吞噬的行星,應該原本就距離其主恒星非常近,在其公轉過程中,由于潮汐力的作用以及恒星風的侵蝕,它的運行軌道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降低,越來越靠近其主恒星。
天文學家表示,一旦這顆行星與其主恒星的大氣層邊緣發生接觸,其運行軌道就會迅速降低,并在短時間內就被主恒星吞噬,在此過程中,主恒星的亮度就會大幅提升,而行星則會直接解體,就像一塊冰淇淋掉進了熱咖啡里那樣逐漸融化,只留下了少量的物質殘骸。
令人擔心的是,我們也不能排除有某種尚未明確的機制,能夠將原本穩定運行的行星推向其主恒星,而如果這種機制真的存在,那么同樣的事情也可能發生在未來的太陽系,或許在太陽演化成紅巨星之前,就會有行星被太陽吞噬……
當然了,這也只能說是一種猜測,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相關的研究仍在進行之中,期待在未來的日子里,天文學家們能夠有更多的發現,進而揭開這個謎團。
參考資料:Revealing a Main-sequence Star that Consumed a Planet with JWST,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983, Number 2,DOI 10.3847/1538-4357/adb42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