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狐文娛觀察組
《六姊妹》開播時聲勢浩大,梅婷、鄔君梅、奚美娟等老戲骨坐鎮,號稱“女性史詩”。然而,隨著劇情推進,豆瓣評分從6.3跌至如今的5.7,觀眾吐槽聲浪高漲:“六個姊妹演出了六十個親戚的混亂”“辣目洋子一出場就想棄劇”。反觀20年前的《家有九鳳》,至今穩居8.7分,被奉為“家庭劇天花板”。同樣是多女家庭敘事,為何口碑天差地別?
敘事:一盤散沙VS一根主心骨
《家有九鳳》的厲害之處,在于用“一臺磨盤”串起九姐妹的命運。老太太(李明啟飾)是家族的靈魂,她精明市儈又護犢子,九個女兒的性格、矛盾、和解都圍繞她展開。初老太在磨盤前分豬肉的戲,三言兩語就把女兒們的小心思扒得精光:老大貪便宜、老五虛榮、老七潑辣……每個角色都有清晰的成長弧光。
而《六姊妹》的敘事像一鍋亂燉。何家六姐妹的故事線各自為戰:梅婷飾演的大姐何家麗忙著“扶妹魔”,鄔君梅的二姐何家文突然搞起婚外戀,辣目洋子的老六何家喜硬拗“叛逆少女”。該劇恨不得把下崗潮、下海經商、婚戀自由等時代標簽全塞進去,卻忽略了最關鍵的“家”的凝聚力。觀眾記住的只有“六個女人輪流哭訴命運不公”,而非真正的親情羈絆。
演技:老戲骨帶不動“垮掉的一代”
《家有九鳳》全員演技在線,連配角都貢獻名場面。李明啟的“初老太”不用瞪眼拍桌,一個眼神就讓女兒們噤若寒蟬;朱媛媛的“七鳳”從懦弱到剛強,雨中追夫的爆發戲至今被剪進表演教材。反觀《六姊妹》,老戲骨們被劇本拖累:梅婷的“何家麗”重復《父母愛情》的賢妻套路,奚美娟的“何文氏”淪為工具人奶奶,唯一亮點是鄔君梅的“劉美心”,她把一個重男輕女時代堅持生女兒的執念演得讓人又恨又憐。
真正拉垮的是年輕演員。辣目洋子飾演的老六何家喜,堪稱“災難級表演”。她頂著一頭熒光綠假發,擠眉弄眼地喊著“我要自由”,活脫脫抖音段子手穿越到年代劇。對比她在《玉樓春》中自然討喜的“吳月紅”,這次刻意夸張的“叛逆少女”人設,仿佛在演小品。當她說出“你們根本不懂我”時,觀眾只想回懟:“我們也不懂你為啥這么演。”
角色:真實的人VS刻板的標簽
《家有九鳳》的成功,在于人物真實得像鄰居家的阿姨。五鳳虛榮但講義氣,八鳳憨厚卻命苦,就連最討人嫌的初老太,臨終前顫抖著給女兒們分遺產的戲,也能讓觀眾哭濕紙巾。而《六姊妹》的角色像是刻意的“苦難模板”:大姐必須無私奉獻,二姐必須婚姻失敗,老六必須叛逆覺醒……尤其是辣目洋子的何家喜,為她設計的“反抗戲”充滿違和感。在80年代小城燙爆炸頭、穿露臍裝,這不是先鋒,是瘋癲。
時代感:細節見功底VS塑料布景
《家有九鳳》用一碗炸醬面拍出時代變遷:困難時期舔碗底,改革開放后碗里多了肉末,女兒們境遇變化全在飯桌上。而《六姊妹》的年代感靠字幕硬推:“1978年”“1992年”……場景卻漏洞百出。何家麗穿著21世紀剪裁的西裝談下崗,老六的房間里貼著EXO海報,仿佛時空錯亂。當觀眾發現“懷舊濾鏡”只是美顏相機的預設,代入感自然崩塌。
辣目洋子:網紅演技撐不起正劇
辣目洋子的問題,在于“喜劇基因”與正劇水土不服。她在《我和我的家鄉》中演憨直村婦渾然天成,但《六姊妹》要求她詮釋復雜年代角色,立刻露怯。何家喜的叛逆本該是時代壓抑下的爆發,她卻演成“無理取鬧的熊孩子”,瞪眼、撇嘴、晃腦袋三板斧,把悲劇演成鬧劇。當她在雨中嘶吼“我要活出自己”時,仿佛看到李誠儒老師皺眉:“如坐針氈,如芒刺背。”
觀眾要的不是“女性苦難展覽館”!
《家有九鳳》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拍出了“家”的混沌與溫暖。女兒們吵翻天,但誰家有事一定抱團;老太太偏心,但臨終前最放不下的是最不成器的老五。而《六姊妹》把女性困境變成流水賬,用“慘”字貫穿全劇,卻忘了觀眾需要的是共情而非說教。當梅婷又一次含淚說“我是大姐,我必須扛”時,我們只想快進。畢竟,誰愿意花30集看六個女人輪流“渡劫”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