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晨曦掠過太湖的粼粼波光,曾經被藍藻糾纏的“明珠”倒映著云影天光,仿佛一塊被悉心修復的碧玉。太湖無錫水域已連續17年實現安全度夏,提前6年達成國家治太總體方案提出的目標,太湖也成為我國重點治理的三大湖中首個全年“良好”湖泊。這里的故事,始于一位“湖泊醫生”的使命——德林海湖泊生態醫院以科技為聽診器、以創新為處方,書寫著人水和諧共生的綠色答卷。
從太湖藍藻危機的“急診”到星云湖四年脫劣的“慢病管理”,這家特殊醫院將中醫“辨證施治”智慧融入生態治理。20套深潛式加壓控藻整裝成套裝備,18艘加壓控藻船發揮了太湖藍藻治理主力軍的作用。藍藻治理方式也由被動式近岸打撈逐步向主動式離岸防控體系轉型。
作為“湖泊生態醫院”首個示范項目,星云湖通過加壓控藻技術、藻水分離技術和精準清淤技術的全方位、協同治理,已連續4年完成脫劣任務,局部水域水質達到Ⅳ類水標準、水體透明度達到2米,成為全國環境績效付費模式的標桿。
“富營養化”是影響湖泊“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德林海創始人胡明明曾是一名醫生,他代入醫者視角言簡意賅地解釋湖泊的頑疾:“湖泊的‘三高’——氮、磷超標與生態失衡,恰似人體代謝的頑疾?!焙瓷鷳B醫院研發了“富營養化湖庫中宇宙數字孿生診驗系統”,專門解決這一問題。
系統相當于給湖泊做了一個“虛擬體檢”,通過衛星、無人機、傳感器實時采集水質數據,在電腦里建立一個與真實湖泊同步的“數字孿生診驗系統”模型。治理團隊可以在模型上模擬不同治理方案的效果,比如投放微生物、調整清淤范圍等,提前驗證哪種方法最有效,避免“試錯浪費”。
此外,他們還搭建了智慧水環境湖庫監控綜合信息管理系統,集合了物聯網、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能實現預測預警、效果評估、智能調控、數據共享四大核心功能。
在無錫蠡湖,記者看到一個“湖泊健康管理移動站”,移動站由可移動控制平臺和監測預警船組成。船上搭載的藻類AI分析系統能快速檢測總磷、氨氮等10多項關鍵指標,并通過5G網絡實時回傳數據。這些數據會生成湖泊季度健康報告和年度評估報告,幫助政府精準制定治理方案。目前,該模式已推廣至江蘇蠡湖、滆湖、廣東新豐江、云南星云湖及異龍湖等五個湖泊。
湖底淤泥作為甲烷溫室氣體的重要釋放源,其清淤治理具有雙重環保價值。傳統清淤如同“抽水搬泥”,會產生大量污水和占地問題。德林海湖泊生態醫院自主研發的污染底泥常態化精準治理整裝成套技術,有力推動清淤領域從“一次性的工程清淤”向“常態化的淤積管護”模式的轉變。
無錫德林海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博士楊元祥表示:“湖泊生態治理不是‘燒錢工程’,而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戰場。我們通過科技創新將環境成本轉化為發展資本,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p>
從長江經濟帶到黃河流域,德林海的治愈足跡已遍布30余個湖泊。在這里,新質生產力有了具象化的體現。
原標題:《“湖泊生態醫院”為湖泊“辨證施治”》
欄目主編:王蔚 文字編輯:王柏玲
來源:作者:文匯報 趙立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