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眼下,作為我國第八大沙漠的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近2萬畝肉蓯蓉進入收獲期,預計每畝產值2000元左右。
烏蘭布和沙漠總面積1500萬畝,其中426.9萬畝分布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多年來,磴口縣種植具有防風固沙作用的鄉土樹種梭梭,進行沙漠治理和生態修復。近年來,磴口縣引進生態栽培技術,在梭梭林下接種肉蓯蓉,發展林下經濟。
工人在烏蘭布和沙漠采收肉蓯蓉。新華社記者李云平 攝
進入4月中旬,在磴口縣境內的內蒙古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種植基地,工人們穿梭在梭梭林中,慢慢把通體淡黃乳白、長著“龍鱗片”的肉蓯蓉挖出來。公司董事長魏均說:“今年因為開春氣溫偏低,肉蓯蓉收獲工作啟動時間推遲了1個星期。總體來看,肉蓯蓉長勢不錯,預計每畝采收量在100公斤左右。”
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韓應聯說:“肉蓯蓉和梭梭是治沙的‘黃金搭檔’。我們先種梭梭固沙,再在梭梭根部接種肉蓯蓉,通過發展肉蓯蓉產業,實現‘以生態產業養生態工程’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工作人員查看剛剛采收的肉蓯蓉。新華社記者李云平 攝
據介紹,內蒙古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思路防沙治沙,在烏蘭布和沙漠打造防沙治沙+光伏、中草藥材等產業,拓展生態價值空間。通過支持企業在烏蘭布和沙漠流轉集體沙荒地種植梭梭、發展肉蓯蓉產業、建立沙產業示范基地,讓更多經營主體加入治沙增收鏈條。
其中,磴口縣在烏蘭布和沙漠種植梭梭林35萬畝,接種肉蓯蓉近13萬畝,年產鮮品肉蓯蓉700噸,先后吸引20多家民營企業發展肉蓯蓉產業。
韓應聯說:“經過多年生態治理,不僅沙漠披上綠裝,磴口縣還發展起中藥材種植產業,將‘沙害’變‘沙寶’、‘沙窩’變‘金窩’,走出一條沙漠增綠、資源增值、企業增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記者李云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