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核工業創建70周年。4月15日,在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金鈴鄉,嫦娥石科技展覽館正式開館。該館系統講述了核地質工作者“三塊石頭”的故事,從地質工作的視角展現了核工業人的使命擔當和事業追求,融入了核工業發展的壯闊史詩。
據了解,“三塊石頭”即開業石、北山石、嫦娥石。其中,開業石是新中國發現的第一塊鈾礦石,1954年10月發現于廣西花山地區,它見證了我國原子能事業的開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在鈾礦地質勘查領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創新,目前鈾礦地質已經建立了天空地深一體化的勘查技術體系,為鈾資源提供了戰略保障。
北山石,即甘肅北山地區的茫茫戈壁上,一塊足足有100平方公里的完整、巨大的花崗巖體,由于這里非常適宜于處置核能應用過程中產生的高水平放射性廢物,保障核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被稱為中國核工業的安全之石,不僅承載著我國核產業鏈最終閉環的光榮使命,也記錄了核工業人三十多年扎根戈壁的奮斗故事。
只有芝麻粒的1/300大的嫦娥石,是我國發現的首個月球新礦物,也是人類發現的第六個月球新礦物。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來了1731克珍貴的樣品,這些微小的石塊和土壤樣本蘊含著無數科學發現和宇宙奧秘,也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擁有屬于自己的地外天體返回樣品,中核集團核地研院成為首批獲得月球樣品的13家研究機構之一。經過一系列復雜又精細的實驗,最終研究團隊在月壤中提取出一顆只有4×7×10微米的嫦娥石晶體。2022年8月3日,國際礦物學協會正式批準嫦娥石為新礦物。
此外,在當天的活動上,中國工農紅軍鄂川邊游擊總隊革命歷史展同期開展。該展覽深度挖掘鄂川邊紅軍游擊總隊的戰斗史、革命史,以鄂川邊紅軍游擊總隊發展為主線,分為“神兵隊斗爭史”和“游擊隊革命史”兩部分,記敘了朱清武的“神兵”隊改編成長為鄂川邊紅軍游擊總隊的傳奇革命故事。
上游新聞記者 王梓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