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好多人都在把今天的中國和1985年的日本作對比,說咱們的房地產泡沫、消費疲軟、人口老齡化,簡直是“復刻”了日本當年的劇本。
這話聽著挺嚇人,但仔細想想,這倆真是一回事嗎?今天咱們就來拆解這個“魔幻現實”,看看中國到底是在走日本的老路,還是在開自己的新副本?
先說說經濟增速,這事兒最直觀。
1985年的日本,人均GDP剛破1萬美元,經濟增速從巔峰時期的10%跌到4%左右,但全社會還沉浸在“日本第一”的幻覺里,企業瘋狂擴張,銀行拼命放貸,東京銀座的地價能買下整個加州。
而今天的中國呢?人均GDP剛過1.2萬美元,增速目標定在5%左右,但老百姓的焦慮感一點沒少,房價高、工資漲不動、35歲就要面對失業的危機。
表面看,確實像日本當年的“增速換擋期”,但內核完全不同——日本當年是主動轉型,靠半導體、汽車產業硬生生擠進高端市場,而中國現在則是被卡脖子逼著搞芯片、新能源,還得防著房地產泡沫突然炸了。
說到房地產,日本當年是真敢玩,1989年,東京皇居的地價等于整個美國加州,老百姓借錢炒房就像買白菜,結果泡沫一破,房價腰斬,企業破產,銀行壞賬堆成山,直接躺平成“失去的三十年”。
日本當年泡沫破裂,一大原因是央行加息太晚,等房價崩了才反應過來,結果救市救了個寂寞。
中國現在學聰明了,房地產調控早早就上手段,政策工具箱里塞滿了“限購”“限貸”“三條紅線”,恨不得把開發商捆成粽子,但副作用也很明顯——房企暴雷、爛尾樓、業主斷供,一套組合拳打下來,老百姓對房子的信仰快崩了。
再說人口結構,這才是真“定時炸彈”。
日本1985年的時候,生育率還有1.7,老齡化率剛過10%,勞動力充足,還能靠“終身雇傭制”讓年輕人安心搬磚。
結果到了2025年,日本每五個人里就有一個75歲以上的老人,年輕人要么躺平,要么被迫照顧爹媽,勞動力缺口大到連便利店都招不到人。
中國現在呢?生育率跌到1.0,比日本還慘,但老齡化率還沒到20%,不過問題在于,中國的老齡化是“未富先老”——日本人均GDP 4萬美元的時候才進入深度老齡化,咱們才1萬多美元就撞上了。
更魔幻的是,一邊是年輕人抱怨“996”,一邊是工廠老板抱怨“招不到人”,為啥?因為大學生寧愿送外賣也不進廠,而制造業又急需技工,這種結構性錯配,比日本當年復雜十倍。
更絕的是產業鏈,日本當年靠著“工匠精神”和精工制造,把索尼、豐田賣遍全球,但錯失了互聯網和數字化的浪潮,今天的中國呢?互聯網大廠卷到裁員,新能源車卻殺瘋了,光伏、鋰電池全球份額超過60%。
但問題來了——高端芯片還得看美國臉色,光刻機卡脖子卡得死死的,你說這是進步還是陷阱?
再說產業政策,日本1980年代搞《特定機械情報產業振興法》,集中火力攻半導體,結果被美國一紙《廣場協議》打回原形。
中國現在推“雙循環”“新質生產力”,聽起來高大上,但實際落地呢?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還是GDP,企業為了拿補貼硬著頭皮搞“高科技產業園”,最后留下一堆空廠房和爛賬。
還有更騷的操作——日本的“農協”壟斷農業,導致大米價格全球最貴,農民反而窮得叮當響。
中國現在搞土地流轉、智慧農業,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呢?農村年輕人跑光了,留守老人種不動地,無人收割機再先進也得有人開機啊!
所以,中國到底會不會變成下一個日本?
答案可能是:既像,又不像。像的是,我們都站在“中等收入陷阱”的懸崖邊,都得面對房地產泡沫、人口老齡化、產業升級的生死局。
而不像的是,中國手里多了一張牌——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和14億人撐起的超級市場,但風險也更大,日本的泡沫破在人均4萬美元的時候,咱們的雷要是炸在1萬多美元,后果誰敢想?
至于普通人該怎么辦?這事兒得問歷史,日本泡沫破裂后,一代人學會了“低欲望”;美國次貸危機后,年輕人開始反消費主義。
今天的中國,年輕人已經在用“躺平”“佛系”投票了,但諷刺的是,罵完“內卷”,第二天還得早起擠地鐵——因為房貸要還,孩子要養,爹媽要顧,這種擰巴,或許才是中國版“魔幻現實”的本質。
中國未來的建議與展望就是產業需要升級,別光喊口號,少搞點“元宇宙”“區塊鏈”的虛火,多砸錢在芯片、新材料、高端裝備上,學學日本當年死磕半導體的狠勁。
老齡化不是末日,學德國搞“銀發經濟”,把養老變成產業,同時用AI和機器人補勞動力缺口,別總指望年輕人多生娃。
最重要的是房地產,需要學新加坡搞“組屋”,讓房子回歸居住屬性,地方財政轉型靠消費稅、資產稅,別再薅土地出讓金的羊毛。
歷史的劇本不會簡單重復,但押韻總是免不了的,中國能不能跳出“日本陷阱”,就看這一代人的選擇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