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注意到如今的年輕人,結婚越來越晚了,還有一些年輕人對結婚、生娃沒啥興趣,甚至主動選擇不婚或者丁克。
這事挺讓人感嘆的,畢竟以前大家總覺得結婚、生娃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可現在好像不是那么回事了。
我看過一個采訪,一對丁克夫妻說:“周圍好多家庭因為有了孩子整天雞飛狗跳的,什么輔導作業、與父輩的教育理念不合引發了許多矛盾。”
他們慶幸自己沒跳進這個“火坑”。
還有我同事小云,一個典型的女強人,她說:“我現在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感覺特別充實。”
她總覺得,現在這社會競爭這么激烈,生孩子可能會影響她的職業發展。
這些現實的考量不禁讓人發問:當初國家總人口僅7億時,為何嚴格限制生育,而今人口突破14億大關,卻轉而鼓勵多生了呢?
“獨生子女”時代
上世紀70年代,我國人口數量急劇增長,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當時,土地資源有限,糧食供應緊張,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也難以滿足龐大人口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計劃生育政策應運而生。
你走到哪兒都能看到那句響亮的標語——“少生優生,幸福一生”,它貼滿了村頭巷尾,就像是時代的口號,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心里。
這一政策在當時是必要的,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人口過快增長,是會拖累國家的經濟發展的。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當時的政策宣傳深入人心,“只生一個好”成為一種社會共識。
人們在潛意識里接受了這種觀念,認為這是為了國家的長遠利益。
那時候,家家戶戶要是只有一個孩子,那都算得上是緊跟時代步伐的“模范家庭”了,獨生子女家庭漸漸成了主流。
趙阿姨在聊天中分享自己的經歷:那會80年代,我是一名國企職工,婚后第二年懷孕,
街道辦的工作人員上門勸說:“政策只允許一個孩子,生多了要罰款。”她和丈夫猶豫再三,最終妥協。
她說:“那時候大家都覺得,多生就是給國家添負擔。”
有意思的是,如今趙阿姨的女兒33歲,未婚未育,提到生育便搖頭,她認為:“養孩子太貴,我自己房貸都還沒還完呢!”
的確,當初的政策目的是緩解資源壓力,但無意中也塑造了一代人的“獨生思維”:
家庭將全部資源投入獨子,導致育兒成本飆升,間接為今天的低生育率埋下伏筆。
人口結構變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今,我國人口已經達到了14億,但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國家統計局發布2024年的人口數據: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進一步增加到31031萬人,占總人口的22.0%。
這個數據透露著,將來的社會養老和醫療負擔可能會越來越重。
其次,受到人口結構中年輕人群體的比例減少,消費市場也收縮了。
就比如以前的房地產市場那叫一個熱鬧,到處都是新開的樓盤,大家爭著買。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現在年輕人少了,買房的需求也少了。
另一方面,消費市場不景氣,企業賺不到錢,大家手里的錢也變少了。
這就好比,以前街邊的小店生意好得很,人來人往,現在人少了,生意就難做了。
長此以往,不僅企業受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也會受到拖累。
此外,勞動力不足可能導致經濟增長放緩,而養老負擔的加重又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壓力。
因此,鼓勵生育成為一種應對策略,希望通過增加人口來緩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心理層面的分析:為什么年輕人“不愿生”?
1、生育觀念的轉變
“我小時候是獨生子女,父母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我,我也習慣了這種生活。
現在,我和妻子都工作很忙,如果有了孩子,我們可能沒有太多時間陪伴他。
而且,育兒成本太高了,從孩子的教育到生活,都要花費很多錢。我們擔心自己無法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
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的小王說出了很多年輕人的心聲。
在當今社會,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轉變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
第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程度的提升,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
許多年輕人更注重個人的事業發展和生活品質,生育意愿相對較低;
第二,社會競爭激烈,年輕人面臨著購房、就業、教育等諸多壓力,這些壓力讓他們對生育產生了顧慮。
第三,現代社會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人們更愿意將資源投入到個人的消費和享受中,
他們認為“與其辛辛苦苦養育子女,不如自己過得舒適、快活”。
2、“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
之前網絡上盛傳一句話“如果不能給孩子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如不生。”
心理學家Higgins提出,在個體的心理世界中,存在著一種“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微妙平衡。
當這種平衡被打破,例如當“理想自我”(即父母內心深處對于孩子未來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出類拔萃、成為社會的精英)
與“現實自我”(即父母在實際生活中所面臨的經濟條件限制以及個人精力的有限性)之間的差距變得過于懸殊時,個體往往會陷入焦慮狀態。
這種焦慮源自于內心深處的不滿足與失落感。父母可能會因為無法實現自己對孩子的過高期望而感到自責與挫敗,
同時,面對現實的種種限制,他們也可能感到無力與困惑。
這種心理狀態不僅影響父母的情緒健康,也可能對孩子的成長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束縛著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
雖然當前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問題令人擔憂,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政策調整、社會支持和個人觀念的轉變,未來依然充滿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