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過去的資料時,竟找到了一大堆泛黃的稿紙。有報告的發言稿,有政策通知,有隨筆散文,還有一些傳記類文章。翻開這些略帶霉味的資料,真是感慨萬千,思緒泉涌。字里行間,看到了黨和國家政策的深刻變化,看到了社會的快速變遷和發展。幾十年,在歷史的長河里是一瞬間,但在人生的歷程中卻是那么長久、曲折。回首那一段過往,經歷過坎坷,卻又充滿幸運。
看到一份1995年5月份一封村委會致農戶的信,信中規定:農民每人留半畝口糧田,其余承包的土地,每畝需上交糧食征購任務330公斤,油菜籽每畝80公斤,棉花每畝30公斤。經濟上交部分包括:上交鄉村統籌每畝13元,公積金每畝6元,公益金、管理費按人口分攤,人均52.9元,農業稅每畝18元。也就是說,農民每種一畝糧食、油料或棉花,需上交各種費用近百元,可見當時農民的負擔有多重。
2006年1月1日起,國家不再征收農業稅,延續了兩千六百年的“皇糧國稅”從此退出歷史舞臺。農民種田不僅不交錢,還能獲得各種種糧補貼。例如,水稻每畝補貼20元,耕地保護費每畝120元,還有秸稈還田補貼、油菜擴種補貼、購買農機補貼等。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
一份40年前東昌鄉的工作報告,記載了鄉鎮企業的發展情況。當年工、農、副三業總產值3760萬元,其中工業2520萬元,上交稅金84萬元,工資總額325萬元,出口產品216萬元,創外匯50萬美元,企業提留114萬元,稅后利潤60萬元。而現在的邊城鎮(原東昌鄉和陳武鄉合并)去年的GDP達55.68億元,工業稅收1.7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5億元。數字見證發展,數字見證進步,數字反映了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交通四通八達,城鄉公交定點定時,高鐵、地鐵方便快捷,連村里都鋪上了柏油路。城鄉處處高樓林立,農村的美麗鄉村建設甚至成了城里人旅游的景點。缺吃少穿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今昔對比,我留戀這泛黃的舊稿紙,卻不留戀當年的工作和生活。
從幾十年前留下的一些文章看,也有不變的地方。那就是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如一。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青春的熱血與豪情,那些激昂的文字,仿佛是跨越時代的吶喊,在我耳邊回響,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風貌。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依然懷揣夢想,努力拼搏的同時,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信念與堅持。與當下的我們相比,雖然物質條件天壤之別,但那份對理想的追求卻是一脈相承的。
看著這些泛黃的資料,我想到了它和我們一樣,帶走了青春,帶走了容顏,卻用筆墨為時光留下了注腳,讓后人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一角。在這個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習慣了快速閱讀、碎片化獲取信息,而這些手寫的文字卻讓我們放慢腳步,用心去品味,去思考。
將稿紙輕輕疊好,放回原處,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這些泛黃的老資料,在有些人看來,也許是一堆沒有價值的舊稿紙。而對于我來說,卻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情感的傳遞者。它讓我們明白,文字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穿越時空,連接過去與未來。它可以繼續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而我們也將在這文字中尋找共鳴,感悟人生!
通訊員 | 張新民
編輯 | 張玥
校對 | 侍文
審核 | 張瑋
點亮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