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新污染物治理面臨的管控范圍不清晰、相關環境標準體系不健全、管控手段缺乏等問題,生態環境部明確加強重點行業涉新污染物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從源頭減少新污染物產生。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重點行業包括石化、涂料、紡織印染、橡膠、農藥、醫藥等六個行業。生態環境部明確,這六個行業建設項目開展環評時,首先要根據項目原輔材料和產品,對可能涉及的新污染物進行識別和梳理。如果不涉及重點關注的新污染物,則無須開展相關工作。如果涉及,則應根據該污染物的具體情況,結合現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編制技術指南等相關技術要求進行評價。
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的《關于加強重點行業涉新污染物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將評價重點放到重點行業和具備相關標準或監測方法的新污染物上,明確項目環境準入要求和評價工作要求,發揮環評源頭預防、綠色引領作用。
《意見》提出,對于生產或使用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和公約中明令禁止的新污染物的新改擴建項目,要堅決不予審批。建設項目應優化原料、工藝和治理措施,從源頭減少新污染物產生。對已有排放標準的新污染物提出確保達標排放要求,并納入排污許可證管理。對有環境質量標準和相應監測方法的新污染物,提出對區域環境質量進行現狀監測、評價、預測等要求。對雖無環境質量標準但有監測方法的新污染物,開展日常監控和監測。
新污染物是指那些具有生物毒性、環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這些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或者人體健康存在較大風險,但尚未納入環境管理或現有管理措施不足。
我國是化學物質生產使用大國,在產在用的有數萬種,每年還新增上千種新化學物質,其生產消費都可能存在環境排放。僅2021年,國家就共批準登記564種新化學物質,提出了500多項環境風險控制措施。
新污染物治理是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新污染物治理連續四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專家介紹,對于具有持久性和生物累積性的新污染物,即使以低劑量排放到環境,也可能危害環境、生物和人體健康,對治理程度要求高。新污染物涉及行業眾多,產業鏈長,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研發較難,需多部門跨領域協同治理,實施全生命周期環境風險管控。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建議,構建以“篩”“評”“控”為主線的防控思路,對新污染物實施全過程環境風險管控,包括源頭管控為主、兼顧過程減排和末端治理的綜合管控措施,以及大氣、水、土壤等多環境介質協同治理。
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有關負責人就上述《意見》答記者問時介紹,需要納入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新污染物,目前主要指《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2023年版)》明確的14類重點管控新污染物,以及有毒有害污染物名錄、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以及《斯德哥爾摩公約》附件中的化學物質。
該負責人介紹,由于其中一些新污染物尚無相關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或環境監測標準,不具備開展評價的條件,因此提出已發布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環境監測標準,或具有監測方法標準、污染治理技術的污染物作為關注重點。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應從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項目環評、排污許可以及執法監管等方面全方位落實《意見》要求。
《意見》提出,省、市兩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將不予審批的環評項目類別及時納入到當地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中,增強新污染物源頭防控的約束性。在具體建設項目環評管理中,各級環評審批部門要高度關注項目可能涉及的新污染物,嚴格審核建設項目原輔材料和產品。按照環評文件及批復提出新污染物控制措施要求,并按照排污許可證相關規定開展執法監管。
這位負責人表示,后續還將根據國家和地方最新發布的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有毒有害污染物名錄、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以及相關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監測方法標準、污染治理技術規范等,及時更新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相關要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