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運會女排U18組的比賽剛打響,場上那叫一個熱鬧——王奧芊、張籽萱等這些剛被國家隊選中的“00后”小將們,一個個跟小老虎似的,扣球攔網有模有樣,幫著各自隊伍拿下開門紅。
眼瞅著其他省市的“青春風暴”刮得呼呼響,咱天津的球迷卻左顧右盼:哎,咱小天津女排哪兒去了?按理說天津女排可是出了名的“冠軍搖籃”,咋到U18這兒就沒隊伍參賽了呢?
仔細一打聽才知道,天津這次壓根沒組U18的隊伍參賽,而是只派了U20的隊伍參賽。
而在U20的陣容里,也只有朱霆航、李榮鈺這倆姑娘挺亮眼,攔網意識強,發球也有威脅,算是現階段天津青年隊里值得期待的苗子。
可問題是,U18作為更年輕的梯隊,本該是儲備未來人才的關鍵階段,咋就直接“斷檔”了呢?這背后的原因,還真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天津的選材面確實有局限性。雖說天津女排底蘊深厚,可畢竟城市規模擺在這兒,青少年排球人口跟山東、江蘇這些大省比起來,確實不占優勢。很多有潛力的孩子,要么因為學業壓力早早放棄,要么覺得這條路太苦,家長舍不得讓孩子練。再加上現在校園排球和專業青訓的銜接還不夠緊密,不少好苗子可能還沒被發現,就流失了。
但更關鍵的,還得說說青年隊的教練問題。都說“名師出高徒”,可現在基層教練隊伍里,真正懂科學訓練、會培養年輕隊員的人夠不夠?
有些教練可能更習慣用“老一套”的方法,看重短期成績,忽視了基本功的打磨。比如有的孩子為了趕比賽成績,過早練力量、拼戰術,結果基礎沒打牢,到了成年隊反而發展受限。
還有的教練缺乏長遠規劃,只盯著眼前的全運會、錦標賽成績,對梯隊建設不上心,導致U18這個年齡段沒人抓、沒人管,隊伍都組不起來。
另外,人才引進這塊也得反思反思。
天津女排歷史上也有過引進外省人才的成功例子,比如之前的李盈瑩、王媛媛,都是從外地挖到的寶。
但近些年,在吸引年輕苗子方面,是不是步子邁得不夠大?別的省市可能早就出臺了各種優惠政策,給外來球員解決戶口、升學、職業規劃等問題,可咱天津在這方面有沒有更靈活的機制?要是光靠本地選材,路子只會越走越窄。
難怪中國排協的賴亞文指導之前就說過,有些球隊“只顧一線成績,忽視后備人才培養”。這話簡直說到點子上了!
天津女排這幾年一線隊成績確實亮眼,聯賽、全運會冠軍拿了不少,可要是梯隊建設跟不上,遲早會面臨“青黃不接”的危機。
你看現在國家隊里,天津籍的球員比例是不是在下降?以前魏秋月、姚迪、李珊、殷娜那樣的“頂梁柱”,可不是憑空冒出來的,背后靠的是完整的青訓體系。
后備人才培養這事兒,就像蓋房子打地基,看著慢、看不見成績,但缺了它,房子蓋得再高也不穩當。現在其他省市都在狠抓青訓,江蘇、浙江的U18隊伍里,好苗子一茬接一茬,人家就是吃準了“現在不種樹,將來沒果吃”的道理。
咱天津要是還不重視,等到這批U20的隊員打完,后面沒人頂上,那才叫著急呢!
當然,解決問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得從政策層面加大對青少年排球的投入,比如在中小學推廣排球特色校,讓更多孩子接觸到這項運動;
其次要提升基層教練的待遇和培訓機會,讓真正有能力的人愿意扎根青訓;
最后,人才引進政策得更開放,別怕“外來的和尚”,只要能為天津排球注入新鮮血液,都該張開雙臂歡迎。
全運會U18的賽場上沒有天津隊的身影,這不該是件小事,反而該給咱們敲敲警鐘:排球強國不是只靠幾個明星球員撐起來的,得有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
希望這次“缺席”能讓相關部門多上上心,別讓“冠軍搖籃”斷了“養料”,畢竟,咱們都盼著天津女排的下一個李盈瑩、下一個魏秋月,能早點從青訓營里冒出來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