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國債資金
湘鄉12座“高齡”水閘煥新顏
(記者 何興安)去年湘鄉市啟動的增發國債水利項目中,12座中型水閘的重建和改造工程引人關注。因為,幾十年失修導致功能幾近喪失的這些水閘不僅因此“重生”,而且成為橫跨河江的農村新地標。眼下,12座水閘的建設進入尾聲,本月底可全部投運。
煥然一新的金家山水閘已啟用攔河送水。(記者 李新輝 攝)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至今,湘鄉市共修建了整整100座中小型攔河水閘。其中,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了20余座,七十年代修建了近50座,“閘齡”最老的建于1951年,已邁入古稀之年。
新世紀以來,湘鄉市先后對10余座水閘進行除險加固,但仍有一些水閘“帶病”運行。特別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的水閘,有些不堪重負,有些破舊不堪,不僅功能喪失,而且存在安全隱患。
所以,去年的增發國債水利項目,對湘鄉市水閘建設無疑是一場及時雨。9200萬元的國債資金,更是湘鄉市史上水閘建設投入最多的一次。
據介紹,項目涉及的12座水閘,修建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有3座,七十年代有7座,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各1座。其中,對金家山等4座水閘拆除重建,對皂角等8座水閘的閘門、堰體結構、泄槽段、消力池等予以新建或提質改造。
這12座水閘中,有6座位于石獅江東西干流上。在育塅鄉軋橋村,橫跨52米、高近18米的金家山新水閘,遠遠望去很雄偉,是村里最顯眼的建筑。“拆舊重建,去年10月份動工,相比原水閘,設計超前、功能更優,而且實現智能控制。”施工負責人王建良告訴我們,工程臨近尾聲,業主單位、監理單位派人蹲守,確保高質量按期竣工。
據了解,金家山水閘是石獅江東干流的關鍵水利設施,承擔著周邊0.68萬畝農田灌溉和區域行洪調節雙重功能。原水閘建于1975年,閘門老化、破損,嚴重影響河道行洪和灌溉。重建后,將極大提高流域內農業的綜合效益,確保行洪安全。
位于月山鎮洪海村和金山村之間的石獅江西干流上的皂角水閘,建于1972年。我們從施工負責人陳龍提供的施工前照片看到,貌似一座陳舊的人行危橋,看不出水閘模樣。眼前的新皂角水閘,卻讓人眼前一亮,好似建在河面上的一處景點。
據介紹,為了把這筆水閘“救命錢”用在鋼刃上,去年動工以來,湘鄉市水利局嚴把監管關、質量關、進度關,確保工程高質量按期推進。“國債項目徹底改變了湘鄉市現有水閘的落后面貌,不僅提升了灌溉、防洪和供水效益,還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一舉多得。”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