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這一年的北京城顯得不一般,在天安門南面有一處工地,每天都有超過一萬人在這里施工。這工地上,每天都是人聲鼎沸,大家伙分三班倒,24小時不停歇的施工。留給大家伙的工期可不多,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要趕在1959年的9月完成整個施工任務。
任務是艱巨的!目標是一致的!精神頭是充足的!
在最開始的時候,其實給的指示是要控制大會堂的建筑規模。但是,實際設計下來,發現給的建筑空間實在是不夠施展的。只能是突破原有的建筑面積,才能完成對大會堂的設計和施工。
現在我們看到的大會堂,就是修改之后的模樣,整體的建筑面積擴大到了171800平米(故宮的占地面積是15.5萬平方米),整的空間總計達到了60萬立方米。面積擴大了,也就意味著施工的任務變得更重了,如何在不到一年的工期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就成了一個必須要克服的難題。
在行動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協調好設計、建材、施工這三個環節,如果這三個環節不能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是一定會掉鏈子的。為了協調好這三個環節,工程指揮部直接進駐到施工現場,他們每天都熬到凌晨時分。吃著炸饅頭,喝著小米粥,再添上一些小咸菜,這就是他們每天的一日三餐。
作為設計者和施工者,他們的精神頭都很充足,畢竟誰不想在首都北京留下屬于自己的一個杰作呢!
在年老的時候,面對后輩子孫,他們能驕傲的拍著胸脯:當年我可是參與了人民大會堂的修建!
最初在設計大會堂的時候,周公就明確給出了一個明確的指示:大會堂要能抗下八級地震!
原本給的工期就不多,再加上前期的設計又花費了不少功夫,等到進入到拆遷工作環節的時候,大家伙的眉頭都皺起來了。
經過實地的多次測算,發現需要拆遷的各個機關單位多達67家,涉及到的房屋總計1823間;涉及到拆遷的民房多達2170間,總計需要遷移684戶居民。
大家伙看到這些數據,心頭不免也變得很沉重,按照正常的工作推進,僅僅是拆遷這一項工作,就得花費不少時間啊!但是,萬萬沒想到,拆遷動員發出去以后,不管是機關單位還是普通居民,一點抵觸情緒都沒有。大家伙都主動配合拆遷工作,有的居民沒有住處,甚至直接去投奔親朋好友。
我在書里面看到這段內容的時候,剛開始是有些不理解的,就這個問題,我同爺爺談起過。
“國家遇到難事了,配合是應該的,那是人民大會堂,給大會堂騰地是應該的,國家是不會不管的”
這是我爺爺的原話。
我這才感悟了,原來是我不懂那個年代人們樸質的感情,他們是從舊中國走過來的人,對于新中國的感情和熱情,是我難以理解的。新中國的幸福生活,于他們而言,是純粹的熱愛和珍重。如果誰要奪取這份難得的幸福生活,他們會毫不猶豫的奮起反擊。
1958年,這一年的10月10月號,大會堂地基上的房屋拆遷工作順利完成。
17天后(27號)的下午,在北京召開了一次會議,最后一次聽取 關于大會堂的各項設計進度,以及正式施工前的各項準備情況之后。在會議上一錘定音,確定下來,就在第二天正式破土動工。
于是乎,1958年的10月28號,這一天,古老的北京城,天色還沒亮,在天安門的西側,響起了機器的轟鳴聲,還有熱鬧的人聲。
這一天,是人民大會堂正式破土動工的日子。
那初升的太陽,靜悄悄的喚醒了古老沉睡的北京城。迎著初升的陽光,古老的北京伸展了一個大大的攔腰,面帶慈祥的看著工地上忙活的人兒。他們的臉上洋溢著笑容,有的人正埋頭干活;有的有說有笑挖著土方;有的人累了,看著太陽逐漸掛上天空,用掛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一把汗。
毫不夸張的說,大會堂的施工不亞于是一場大兵團作戰。
那時候,在施工現場進駐了多達30多家施工單位,總計有1.4萬人參與交叉作業施工,完全可以說是一場沒有硝煙的“萬人大會戰”了。
面對大兵團作戰,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做好“組織和協調”。
工程總指揮部建立一套責任制度,具體說來就是這么十六個字:
集中領導、統一指揮;分層負責、分片包干。
這還不算完,工程總指揮部還成了“三級指揮機構”:工地總指揮部、分指揮部、工段指揮部。
這三個指揮機構,都分別配置了各自的施工隊伍,按照“分區負責/分項施工”的八字原則工作。這樣一來,上有總指揮機構進行全局的統籌安排,總指揮部進行全局的綜合施工計劃規劃,在平行流水作業的同時,還要協調好多工種的立體交叉作業;下有分指揮機構進行落實和職責分明。這樣能恰如其分的,讓各個環節都能獨立自主的進行運轉。
但是,給的工期不到一年,這是難以改變的客觀事實。
于是乎,在施工過程中,需要針對新的情況,多次進行新的調整。
1958年的12月22號,為了搶奪工期,針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
這次緊急會議召開得很有必要,再次明確了新的打法,并且還借鑒了軍事作戰的指揮方法。集中優勢的人力物力進行重點突擊;而那些薄弱的環節,根據不同的施工階段,采取“若干戰役”的方式來完成。而每次“若干戰役”又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比如分解工序等手段,又分為若干的小戰役。
這種把工程推進量化到極致的方式,讓大家伙的目標變得很精準,大大的節省了不少時間。
除此之外,還制定了一個“四定到組”的分配模式,每個施工小組要做到:定進度、定質量標準、定材料、定勞動效率;而且還要采取包干分片、分層負責的方式配合,不能埋頭苦戰。
這樣一來,勞動效率獲得了成倍的提高。
1959年9月,凝聚了眾多汗水和心血的人民大會堂呈現在大家伙面前。而這大會堂,在當時也成了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