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國上下都在深入推進“千萬工程”經驗的落地轉化,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尋找“復制浙江”的本地路徑。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既面臨交答卷的壓力,也面臨定航向的機會。
近日,河南全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現場推進會在洛陽召開。會上,河南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先導區名單發布,名單涵蓋的16個先導區覆蓋平原、丘陵、山區等不同地貌,將成為政策、技術和模式的“試驗田”。潢川縣、嵩縣、西峽縣、新安縣等10個縣(市、區)為創制型先導區,中牟縣、寧陵縣等6個縣(市、區)為培育型先導區。
三農學者、老楊會客廳創始人楊建國認為,以本次會議為開端,標志著河南鄉村振興邁入“先導區”引領的新階段。“先導區”不是概念,而是重塑河南鄉村建設邏輯、打法和節奏的“超級引擎”。
“先導區”名單亮相,肩負關鍵使命
“先導區”肩負著“先行實驗權”和“機制試驗田”的關鍵使命。
此次會議公布了16個“河南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先導區”名單,分為10個創制型、6個培育型,橫跨丘陵、平原、山區等多種地貌類型,既有農業大縣,也有丘陵小縣,還有城鄉融合典范區,體現了全省“類型全覆蓋、模式多樣化”的部署意圖。
楊建國認為,可以從地貌類型和探索模式,來拆解這份名單的結構密碼。
第一類,平原樣本:破解“碎、弱、低”,走“整片推進”之路,代表典型:潢川縣。
潢川縣地處豫南平原片區腹地,是典型的農業大縣,也是大別山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全省“片區組團”助推老區振興的先行探索者,潢川堅持把片區化作為破題抓手,依托先導區建設,在機制探索、路徑構建和實踐推進上,走出了具有地方辨識度的“潢川樣本”。
第二類,丘陵樣本:打通“條塊壁壘”,走“片區統籌+農旅融合”之路,代表典型:新安縣。
新安縣地處洛陽西北丘陵地帶,是典型的“山水交織、丘壑縱橫”地貌結構縣。面對丘陵地區鄉村振興“村小散、地形碎、服務弱”等共性難題,新安縣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契機,依托櫻桃、丹參等特色資源和洛陽都市圈區位優勢,大膽打破行政邊界,重構發展單元,明確“一環一鏈三片區”布局思路,探索走出了一條“分區發展、全域融合、壓茬推進”的片區化振興路徑。
第三類,山區樣本:突破“散、遠、弱”,走“集團作戰”之路,代表典型:西峽縣和嵩縣。
作為山區大縣,地處伏牛山腹地的西峽縣,以85%的山地面積、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曾一度受困于資源碎片、地形受限等結構性難題。而正是這一組“劣勢變量”,卻在“千萬工程”經驗激發下,成為西峽構建山區振興新路徑的“破題密碼”。
作為洛陽南緣的山區大縣,嵩縣地處伏牛山深處,山區面積占比超過80%,地形起伏大、村莊分布散,一度受困于“資源稟賦優但轉化效率低、生態本底好但產業支撐弱”的典型山區困境。而正是在“千萬工程”理念的激勵下,嵩縣不再“就村看村”、碎片推進,而是把“片區化發展”作為系統破題的總抓手,用一盤棋思維重塑山區振興空間格局。
楊建國認為,“先導區”不僅是一次“河南路徑”的集中探索和體現,更是一次縣域鄉村振興整體打法的“重大升級”。從政策邏輯、治理方式,到實施路徑、資源配置,先導區背后透露的是河南對“三農”工作的系統重構。
“先導區”到“示范區”,河南下一步怎么走?
“先導區”是起點,但絕不是終點。“先導”的下一步就是“示范”,意味著河南要走出一條真正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鄉村振興路徑。楊建國認為,河南下一步需要重點回答好三個問題:
第一,怎么從“先行樣板”走向“規模復制”?
當前,先導區的最大意義在于“以點帶面、以片帶全”。但如果只是個別區域“冒尖”、若干產業“成形”,不能整體躍升、帶動全域,那先導區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河南需要把“系統設計”提前做實,把“復制機制”同步搭建。
比如在地方探索基礎之上,建立“片區復制模板”——明確片區劃分邏輯、組織推進體系、政策資金包、基礎設施標準、產業發展路徑等五大“硬件”;同步建立“人才機制、金融機制、運營機制、績效機制、治理機制”五大“軟件”,實現從“項目施工圖”向“區域作戰圖”轉型。
還可以通過“先導區-重點區-拓展區”的梯度推進機制,讓成熟片區經驗快速推廣、逐級復制,逐步實現從“局部突破”向“全域躍升”的轉換。
第二,怎么從“硬件先行”走向“運營為王”?
在不少縣域,鄉村建設往往偏重基礎設施,重“建”輕“管”、重“硬”輕“軟”。但真正的鄉村振興,拼的是“內生運營能力”。先導區試點初期可由政府主導“搭臺”,但后續必須推動社會力量“唱戲”,要引進市場化、專業化、長期化的運營機制。
這就要求各地從一開始就將“建與用”“建與養”“建與產”打通設計,推動“片區資產公司化”“運營團隊市場化”“村莊治理平臺化”。比如,引進專業鄉建團隊、村莊運營公司、文旅融合機構,把片區當成“企業來經營”“社群來共建”的產業共同體。
楊建國認為,未來先導區的升級方向,不在于“建了多少項目”,而在于“有沒有真正跑通一套運營機制”;不在于“財政補貼了多少”,而在于“有沒有真正產生現金流、自循環、能滾動”。
第三,怎么從“碎片政策”走向“集成改革”?
要想讓先導區真正發揮戰略牽引作用,必須在制度設計上先行一步。河南需要推動“片區”成為政策集成、改革創新的平臺——“財政、土地、金融、人才、治理”等政策不再是單項出臺,而是為“一個片區打包賦能”。
比如,探索片區“要素統籌權”制度,賦予片區專班在財政整合、土地流轉、項目統籌、金融授信等方面的優先權與主動權;再比如,推動“片區公司制”,鼓勵將村集體、企業資本、農戶資源整合為股份合作平臺,實現多方共贏;又比如,建立“先導區實績檔案”和“片區治理積分制”,把參與片區建設的個人、組織、企業納入一個正向激勵的共建系統。
通過這樣的制度創新,才能把一個個先導區,真正鍛造成河南縣域治理現代化、鄉村振興制度創新的“戰略支點”。
總之,楊建國認為,“片區先導”,不是又一個新口號,而是河南破解縣域鄉村振興難題的制度鑰匙,是在繼承“千萬工程”經驗基礎上的戰略再升級。
它背后體現的是路徑的變革——從“拼項目”到“拼系統”;是認知的升級——從“抓建設”到“抓運營”;是治理的轉型——從“行政主導”到“多元共建”。
河南已經按下“先導區”快進鍵,下一步,拼的就是執行力、組織力、穿透力。誰能跑出片區組團的“河南樣板”,誰就能率先邁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快車道”,為全省、乃至全國交出一份真正有價值的鄉村振興答卷。
“我相信,這場變革才剛剛開始,但只要我們走對了方向,持續下‘繡花功夫’,河南的鄉村,必將從‘一地一景’走向‘一片一境’,從‘先導試點’走向‘全面蝶變’。”楊建國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