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上海新天地,面積達一萬二千平方米的太平橋人工湖,除了通過維穩生態自凈系統外,定期進行人工清理也必不可少。
“水上秀場”—— 上海時裝周新天地主秀場便借助太平湖定期清理的時機進行地基搭建,實現低環境干擾,保障湖區水質的循環清潔。
回收一座秀場分為三個步驟 —— 第一,場地拆除并裝車;第二,物料拆解;第三,再加工利用。
首先,需要將音響、燈光、家具、地毯等內部「軟裝」清點后拆除,進而拆除內外部的看臺、門頭、外板等「硬裝」結構,將物料進行裝車處理。
物料復用
在本次活動中,主體搭建結構將實現每屆時裝周的重復利用。具體包括:篷房調平的雷亞架結構及地臺基礎面板、篷房整體的鋁制框架、秀場看臺的鐵質結構框架、主背景板的鐵質結構框架、分區的LED字母燈箱,以及活動所用的家具、音響、燈光設備和用于保護地面的木板等。這些材料和設備都將被循環使用,以降低資源浪費,推動可持續發展。
循環利用
由于受場地限制和尺寸定制的影響,活動中的定制結構難以在其他項目中復用。活動結束后,這類材料常被視為建筑垃圾,最終被填埋或焚燒,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負擔。
上海時裝周秉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致力于最大化物料的循環再利用。針對活動中使用的木結構門頭,采用多道工序進行處理。首先對其進行拆解,分離出金屬框架和塑料薄膜,保留初步拆解后的木質板材。隨后,將板材粉碎成木料碎屑,并在混入適量膠水后,利用高溫機械壓制的方式,將其加工為紙包裝行業常用的壓鑄木塞頭。通過這一流程,實現了活動廢棄物向包裝材料的轉化,推動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價值再生。
本季物料回收工作實現了兩項關鍵突破:
??首次實現了對重復利用物料重量的量化管理,為后續碳足跡評估提供了數據基礎;
??木質板材的處理由原本的手工加工升級為機械化作業,顯著提升了處理效率與產出規模。
本季物料回收工作的突破帶來的對環境可持續發展影響的提升:
本季項目的物料整體再利用和回收率由上一季的80%提升為本屆的90%以上。
通過板材再利用避免的碳排放量由上一季的3.854噸二氧化碳當量(Ton CO2e)提升為本屆4.991噸二氧化碳當量(Ton CO2e),提升避免的碳排放量相當于4次北京-上海航班單程的碳排放量或9,517 公里油車的里程碳排量。
??
組稿:Ruixue、Eirene
視覺:Eirene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