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安徽法治報》2版
原標題
舒城檢察創新未檢干預體系
激活守護未成年人“共治基因”
本報記者 謝晴雨 通訊員 謝蕾
近日,舒城縣人民檢察院在未成年人檢察工作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創新推出的“同心童享+愛心媽媽”全鏈條干預體系,以“檢察介入”這根“線”,將涉案未檢家庭教育指導這個“點”串起來,積極爭取社會“面”幫教資源,同心合力,在未檢司法實踐中展現出強大效能,為未成年人犯罪源頭治理打造了全新范式。
少年迷途 掙扎的青春
2022年8月,舒城縣檢察院干警在辦理一起未成年人盜竊案件中發現,涉案未成年人小華(化名)自幼父母離異,跟隨父親生活。小華的父親長期對其采用打罵、否定的粗暴教育方式,致使其性格孤僻,抑郁休學半年多,最終因休學期間交友不慎走上犯罪道路。
辦案檢察官敏銳捕捉到案件背后家庭教育缺失、教育方式失當、父子間缺乏有效情感溝通、小華處于缺管失控狀態等問題。舒城縣檢察院引入“愛心媽媽”工作機制,聯合縣婦聯、教育局、心理咨詢機構、學校,構建“檢察介入+家庭教育指導+社會支持”的全鏈條干預體系,邀請專業人員對小華、小華父親分別開展一對一疏導、幫教,幫助小華走出抑郁、重返校園;小華父親也深刻認識到過往教育方式的不當,并作出改正的承諾,父子關系最終得以修復。2024年9月小華以體育特長生被山西某大學順利錄取。
機制創新 全鏈條干預
舒城縣檢察院“同心童享”未檢辦案團隊辦理該案時,摒棄傳統就案辦案模式,創新工作機制,堅持“治罪”先“治心”。依托“愛心媽媽”志愿服務團隊,辦案檢察官商請縣婦聯第一時間組建由檢察官、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組成的評估團隊,多次與小華溝通交流,對其進行心理干預。根據志愿服務團隊評估結果,及時制定了一份專門針對小華的家庭教育指導方案。邀請心理咨詢師對其開展心理疏導,幫助其釋放情感壓力。檢察官還通過書信、短信等方式加強與小華加強日常溝通、交流,給予其情感關心,重建自我價值感。同時向小華父親制發《督促監護令》,并安排家庭教育指導師對其進行家庭教育指導。
在司法干預過程中,檢察院充分扮好“愛心媽媽”三重角色。作為情感陪伴者,辦案檢察官及時介入,與縣婦聯聯系,主動提出篩選具有教育學、心理學背景、親和力強、與涉案未成年人母親年紀相仿的“愛心媽媽”志愿者。提前告知小華家庭情況,幫助其提前進入角色,還通過面對面疏導關懷等最大程度地彌補小華的情感缺失;身為技能傳授者,針對小華父親情況,檢察院主動對小華父親開展三個月的“正向管教”“非暴力溝通”等教育指導課程,促使其轉變監管方式和教育理念,重塑親子關系;擔當授之以漁者,鑒于小華系單親家庭,父親又因腦梗落下終身殘疾,家庭經濟十分困難,無法滿足其正常體育訓練資金需求,遂將情況線索移交至第五檢察部,并順利幫助小華申請到了5000元司法救助資金,解決其體育訓練資金難題。小華也在此過程中思想蛻變,積極承擔家庭責任,還在訓練之余協助教練訓練其他學生,獲得訓練費用減免獎勵。
此外,在社會治理方面,舒城檢察還實現了從“個案辦理”到“類案預防”。檢察官化身家庭教育指導志愿者,加入舒城縣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志愿者團隊,攜手其他專業的老師,依托真實涉未成年人案件開展“以案釋法+精準指導”服務,通過個案剖析會、模擬情景互動等方式,向問題家庭揭示教育方式偏差與法律風險的內在關聯,同步傳授科學監護、有效溝通、規則養成的實踐方法,推動《家庭教育促進法》在基層落實,實現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與權益保護的雙重效能。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與婦聯、教育等部門協作,針對涉案未成年人背后的家庭教育監管缺失、性侵案件受害人心理疏導及有轉學需求的問題,提供全方位支持,最大程度避免被害人二次傷害。舒城縣檢察院立足于辦案,結合法治副校長履職工作開展家庭教育指導講座進校園活動,攜手“愛心媽媽”志愿者深入農村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相關知識宣傳,擴大宣傳覆蓋面,打造全域覆蓋宣傳矩陣。“愛心媽媽”志愿者還根據需求適時提供個案指導,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成效顯著 打造新范式
舒城檢察從司法溫度與社會治理的“雙向”發力,實現了個體與群體“共贏”。從個體層面看,小華抑郁情緒緩解愈合、重回校園,父子關系從“對抗”轉為“合作”,父親主動支持孩子發展體育特長,家庭功能顯著修復。后小華通過體育特招實現人生“逆襲”,考入本科院校,案件辦理實現“零再犯”。從群體層面看,檢察機關聯合婦聯、教育部門等多方力量,形成了家庭教育指導的社會協同機制。通過資源整合,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得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開展。舒城縣檢察院在辦案中先后邀請“愛心媽媽”志愿者針對個案開展親職教育13次,開展家庭教育講座 50余場,受眾家長5300余人次,覆蓋全縣21個鄉鎮(開發區),提供個案指導 200余例,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
“同心童享+愛心媽媽”全鏈條干預體系,突破傳統“就案辦案”思維,將家庭教育評估作為未成年人案件必經程序,通過檢察建議、督促監護令等剛性手段,推動失職監護人接受親職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導,壓實監護責任,從而降低涉案未成年人再犯率。增強了社會協同性,以“愛心媽媽”為紐帶,整合資源,創建跨部門協作的未成年人保護體系。提升了治理前瞻性,整合公安、民政、教育等部門數據篩查高危家庭,通過直播課、社區宣講等柔性方式有針對性地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實現從“事后矯治”到“前端預防”的轉型。
小華一案的成功辦理實現了“三個效果”的有機統一,彰顯了新時代檢察機關依法綜合履職的責任擔當,體現了未檢工作“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深層價值。“同心童享”品牌與“愛心媽媽”機制的深度融合,重塑了問題家庭的教育生態,以司法智慧激活了全社會守護未成年人成長的“共治基因”,為未成年人犯罪源頭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本。
第8607期
安徽檢察新媒體出品
終審丨任小玲 二審 丨吳熒
來源丨安徽法治報
編輯丨李昂
投稿郵箱丨ahjc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