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慶-重慶日報消息,4月16日,重慶市開州區文物部門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中公布一項重要發現——位于敦好鎮白巖村的一處清代“石敢當”石碑。
這一文物歷經百年風雨,至今仍矗立于村口天然巨石之上,為研究當地民間信仰、雕刻藝術及民俗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開州區新發現的“石敢當”。開州博物館供圖
據開州博物館館長王永威介紹,“石敢當”是我國古代民間鎮宅辟邪的習俗遺存,多以刻字石碑立于村口、巷口或路沖之處,用以驅災辟邪。
此次發現的石碑位于白巖村7組老榨房附近公路內側耕地中,坐東南朝西北,傾斜45度立于一塊天然巨石頂部,占地面積約1.5平方米。碑身呈長條令牌狀,頂部為圓弧形碑額,通高87厘米、寬37厘米、厚15厘米。雖風化嚴重,但正面楷書陰刻的“當”字仍可辨識,碑額處淺浮雕的猴子頭部形象栩栩如生,雙眼炯炯有神,鼻部輪廓清晰,背面還留有一處神秘圓孔。
據悉,“石敢當”習俗最早可追溯至西漢。史游《急就章》記載:“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彼時石碑多以猛虎形象示人,寓意鎮守家宅、威懾邪祟。至唐代,隨著民間信仰的深化,“石敢當”逐漸演變為刻有文字的獨立石碑,廣泛立于街巷要沖或宅院門前。宋代《輿地紀勝》中亦有記載,稱“石敢當”能“捍御風雷,驅逐厲鬼”,其功能從單純的鎮宅擴展至抵御自然災害。
開州區新發現的“石敢當”。開州博物館供圖
明代是“石敢當”文化的鼎盛時期,石碑形制趨于統一,多呈令牌狀,頂部飾以祥云、神獸等浮雕。清代則融入地域特色,如巴渝地區常見猴、虎等動物紋飾。
此次發現的白巖村“石敢當”石碑碑額猴頭浮雕,就可能暗含“猴王鎮煞”的民間寓意,而背面圓孔或為祭祀時固定供品所用。這一發現不僅印證了巴渝地區對“石敢當”信仰的傳承,其獨特的雕刻工藝也為探究清代川東石刻藝術提供了新線索。
“‘石敢當’是連接古代民俗與現代社會的‘活化石’,我們將以此次普查為契機,系統性梳理開州石刻文化遺產。”王永威說,這一發現不僅豐富了“四普”成果,更凸顯了文物普查在挖掘鄉土記憶、喚醒文化認同中的重要作用。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晟
原標題:重慶“四普”新發現!開州有座清代“石敢當”石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