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川縣,位于桂林城以北,也是一個有著一千三百余年人文歷史沉淀的地方。
在交通條件局限非常大的時代,靈川縣是北方入桂的必經要道之一,自古就有“陸通南北,水連楚越”之說。
而靈川縣的出現與命名,就與此有著非常大的聯系。
唐武德四年(621年)底,唐將李靖率軍跨南嶺,兵鋒之利,嶺南桂州總管率部出降,由此開始,大唐朝漸漸收服嶺南各地,但時代改政,新舊交替的角力,還是有一些豪族伺機作亂,所以地方也有所不穩。
經過貞治一代的管理,唐王朝在嶺南的統治方穩固下來,到了高宗李治上臺,在龍朔年時(661年~663年),為了更好的管理地方,朝廷在原桂州總管的始安縣分出一片區域,新建置一個縣——靈川縣。
由此靈川縣的歷史開始了,不過,也有地方文獻認為,早在唐武德四年時,靈川縣的建置就已經開始了,這兩種說法就隔了四十年了。
同樣的,靈川縣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有幾種說法:
一說周邊有“龍穿巖穴之瑞”,即風水堪輿所說的,周邊有座山,天然南北中空,實際就類似于天生橋,穿山,地形特殊,古人沒有很好的科學認知,解釋不了這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只認為這是天降祥瑞之地,是風水寶地,所以有“靈之山川”,故名靈川。
二說也有類似認知,不過就比較按自然實際了,靈渠對區域的影響大,“靈”取其義,按地方志載,此地有三江過境,形如“川”,且“川”也有水之意,故“川”取其形,故名靈川。
至于這“三江”是哪三江,現在就不好對照了,反正舊地方志里有小溶江,大溶江,道堰水,靈江等等記載。
三說就比較亂了,據雍正年間的《靈川縣志》編纂者鄭采宣考證,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動蕩之期,天福八年(943年),楚國馬氏曾重新劃分地方,曾取消靈川縣,和歸義改置為義寧縣,而當時的“靈川”地界被改稱為“褸擼”,是這個義寧縣的一部分。
這“褸擼”有可能是靈川建縣以前的舊名。
同時,境內有條銀江,說法是“舟楫往來,江面起波如銀”,所以叫銀江,但也有人把“銀江”作為靈川的別稱,因為靈川是“越楚往來之要沖”,“八桂門戶”,是南來北往客商,官員的中轉之地,中原文化的交匯之地,因此,水運為地方帶來了繁盛與財富,所以,“銀江”就成為坊門對地方稱呼定義的別稱之一了。
隨著后來的時代發展,在宋代初,靈川縣的建制重新恢復,“靈川”的名字就得到了千年的發展,前兩種說法被一代代人的傳承,記載下來,原來的起名由來就沒有那么多記憶了。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