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您來投票
備受矚目的水蜜桃博物館(暫定名)與陽山度假區游客服務中心(暫定名)項目概念方案現已精彩亮相!
每一份設計作品都蘊含著獨特的構思,現在,我們誠摯地向廣大公眾發出邀請,哪一款設計最能觸動您的心弦?快來為您心儀的方案投上寶貴一票,您的選擇將為這兩個重要項目的最終呈現注入關鍵力量,期待您的積極參與!
投票規則
時間:4月16日—4月22日
規則:每位微信用戶可投一次。兩個項目,每個項目均有5個方案,請您為您最中意的那一個方案投上寶貴的一票。
參與投票
下面讓我們來詳細了解下
這兩個備受關注的項目吧
項目一
水蜜桃博物館(暫定名)
水蜜桃博物館項目(暫定名)選址位于大陽山與長腰山之間,地勢平整,西側臨近陽山河,臨水景觀資源豐富,地塊東臨次干路桃源中路,北臨景區規劃道路,西側南側目前均為空地。項目規劃用地面積約1.72萬平方米,擬建地上建筑面積約8000平方米,考慮到片區定位及項目區位,建筑高度(含所有建構筑物及設施)不高于15米,建筑總體布局應與周邊的自然景觀和景區環境和諧相融,設計應注重文化提煉并具有獨創性和標志性,融入陽山地方特色及文化元素,展現陽山的獨特魅力。
(根據設計單位首字母順序排名)
方案
一
設計理念
在人工與自然間尋找平衡,以“數理生形,文化流韻”為理念,從水蜜桃的有機形態中轉譯提取具有文化內涵,且適用于功能組織的模塊化單元,通過單元組合形成這樣一座與場地共生共融,獨樹一幟的地標性記憶點。以開放式布局實現了與周邊環境融合連通,構建起場地面向大陽山的景觀視廊;建筑體量化整為零,展陳功能高效完整,研學交流功能承載各類對外活動,具備分時段運營的條件。兩者可分可合,通過地上地下流線緊密連接,功能組織靈活,管理高效。
方案
二
設計理念
在這樣一處獨特的環境中,如何植入博物館,如何營造一個富有生機、又有如“桃花源”般的美好世界,是設計思考的重點。一、以融入田園、內聚而開放的布局形式對話自然與人文環境。二、以多樣性和日常性激發場所活力,呈現豐富的人文景觀。三、營造場所,生動呈現人文與自然風景。這一處處場景、一幅幅畫面,便是水蜜桃博物館呈現給人們的最真切、最動人的精神內核——那貼近人們內心的“桃花源”!
方案
三
設計理念
主題為豐收(HARVEST),融合展覽、自然與互動體驗,打造全球首座融入果樹種植互動的 “工作型博物館”。其設計靈感源自中國農歷24節氣,屋面螺旋上升錯落有致,完美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建筑美學,鋪就一條沉浸式體驗 “水蜜桃春種秋收” 的桃文化特色之旅。參觀動線多維延展,穿梭于地面、地下與空中。建筑形象取意中國詩歌,結合智慧系統與高科技沉浸式展廳,傳遞陽山的文化底蘊與未來愿景,成為連接自然、科技與地方記憶的當代表達。
方案
四
設計理念
通過圓潤的造型、外虛內實的雙層表皮、粉色的色彩以及具有趣味性的空間來映射水蜜桃的特質。整體造型呈螺旋上升形態,隱喻自然生長力,內部通過挑空與延伸設計強化視覺縱深,呼應水蜜桃向土而生的天然屬性。從自然、文化、科技、藝術、互動五個維度構建農業文明的認知矩陣,突破傳統農業展館單一敘事。最終將水蜜桃從季節性農產品升維為文化符號與經濟載體,塑造中國新農業文化地標。
方案
五
設計理念
以“一方水土”為設計理念,力圖打造一座兼具生態智慧與文化地標的博物館。建筑外墻模仿陽山火山巖的赭紅色調,臺地起伏如巖石層疊,內部弧形拱頂柔和延展。屋頂通風塔仿若桃樹深扎巖層,內部實現無動力通風。排柱抽象演繹桃樹根系,柱列圍合出半開放空間,既是遮蔭休憩之所,亦隱喻水蜜桃在此地扎根生長的歷史脈絡。它不僅是展示水蜜桃文化的容器,更以建筑重新詮釋陽山的自然基因——火山巖孕育的不僅是甘美的果實,更是“一方水土”生生不息的能量。
項目二
陽山度假區游客服務中心(暫定名)
陽山度假區游客服務中心(暫定名)選址位于陽山鎮南部,臨近濱湖區胡埭鎮,地塊東臨現狀空地及池塘,北鄰現狀空地,西側為擬建陸馬公路,南側臨陸區港及陽山人民路,地勢平整,景觀資源豐富,陸馬公路北線貫通后,游客服務中心的建成將成為高速縱向進入陽山鎮的第一個重要節點。項目規劃用地面積約1.64萬平方米,擬建地上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建筑高度(含所有建構筑物及設施)不高于12米。項目定位應為集散為主,兼顧服務功能,造型新穎、具有話題性,建筑設計應遵從人性化原則,注重提升游客服務體驗,確保空間的可達性與便利性的同時,建筑設計應融入陽山地方元素,通過特色的建筑風格及豐富的功能布局,形成地標性建筑,吸引更多游客,提升度假區知名度。
( 根據設計單位首字母順序排名)
方案
一
設計理念
自然共生的活力之丘:建筑形體與陽山孤峰形成互補的視覺關系,以陽山為主景,游客服務中心與陽山共同構成一幅山水長卷。桃林、水系與阡陌交通等自然脈絡在場地內延展,于底層穿越建筑,而山形脈絡在屋頂上得到延續,創造有活力的屋頂平臺。靈活可變的使用場景:方案應對不同人群及不同時期的使用需求,主要分為三個主要功能區:中心大廳區、文化休閑區以及公共活動區。位于三個功能區中間的是“可變功能區”。舉辦活動時,可變功能區可與室內功能區結合打造不同的使用場景。多重路徑交匯集散:機動車道路、人行流線、水路等多條路徑在此匯聚,滿足不同需要的人群使用。
方案
二
設計理念
“乘云踏浪觀陽山,綠蔭曲水覓桃林”,項目旨在營造融入自然、低碳生態的多功能社區聚落,實現室內外空間融合,打造全天候立體觀景與商業空間。建筑沿水岸呈指狀分布,形成面向陽山等系列景區的觀景視廊。室內外空間,可彈性化組合運營,與樓梯坡道形成通往屋面的立體動線,為公眾提供全天開放的文化客廳。設計遵循自然采光通風等整體可持續原則,整合太陽能光伏一體化、漫射補光、雨水收集與循環利用、自然建造等技術,降低能耗。以低碳生態設計助力碳中和,推動環境、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方案
三
設計理念
億年等待,心動陽山。打造獨特全新IP —— 火山+桃心:建筑以環形坡屋頂的“火山”形態呼應大陽山億年地質歷史,“桃心入口”強化水蜜桃形象, 二者結合打造全球獨一無二的火山+桃心的地域IP形象。總圖布局——高效與舒適:建筑置于基地西南角,坐北朝南,擁有最佳城市展示面。停車區域環繞布置,高效實現分類停車、獨立接駁、人車分流、景觀融合。形態創新——山外有山:建筑以謙卑姿態融入環境,與大陽山和長腰山一起打造新的陽山天際線。空間創新——心中有新:內部空間圍繞桃心大廳布置,結合二層環廊和屏幕,提供多功能多模式的中央大廳場景,將傳統集散中心升級為服務于游客和周邊居民的綜合文化休閑娛樂平臺。
方案
四
設計理念
帳篷,帶給人一種悠閑度假的情感聯想,簡單樸實中又透著自由浪漫,代表著一種隨性、健康的國際化度假方式。幾個手舞足蹈著的帳篷,就像是裙擺飛揚的舞者,喻示著歡樂、藝術和慶祝。它營造了一個強烈的超現實主義場景,暗示著對現實生活的逃離和度假的開始。五頂帳篷呈桃花狀布局,景觀將周邊水系連為一體,仿佛一朵水中盛開的桃花。帳篷、舞動與桃花分別象征自由、生機和文化。“跳舞的帳篷”以動態的建筑語言,編織出陽山的文化基因與度假密碼,成為最浪漫的一張名片。
方案
五
設計理念
以陽山的人文地貌為靈感,以“山之勢,桃之形,禪之境,儒之雅”為理念,建筑從地面自然生長,屋面線條呼應山與桃的雙重意象,打造地標的同時與環境融合。立面起伏成山之勢,與陽山形成對話;鳥瞰成蜜桃形態,形成地理標識的大地景觀;首尾相接的屋頂呼應禪宗生生不息的輪回;舒展之下包容多元文化,體現儒學之雅度。建筑用現代手法把陽山的自然人文元素融入建筑,既滿足文旅服務功能,又打造出承載地域文脈的山水桃源。
小伙伴們
哪個設計戳到你心弦?
參與投票吧
每個ID僅有一次投票機會哦~
采集:張穎
校對:小阮
責 編:李旭
編審:祝建 新
來 源 :無錫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惠山分局、無錫惠山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