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
2025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以“科學防癌 健康生活”為主題,強調通過科學知識普及和健康行為倡導,降低癌癥風險、提升早診早治率。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醫學體系,在腫瘤防治中始終秉持“治未病”的核心理念,與現代醫學形成互補,為公眾提供從預防到康復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方案。
中醫防癌
以“調和”為核心的健康生活方式
? 體質調理:因人而異的防癌基礎
中醫認為,腫瘤發生與體質偏頗密切相關。例如,痰濕體質者易因代謝紊亂形成“癌毒”內環境,氣郁體質者常因肝氣不疏導致免疫功能失調。通過舌診、脈診等傳統方法辨識中醫體質,結合現代基因檢測技術,可為高危人群提供個性化調理方案。
? 飲食養生:藥食同源的科學實踐
高鹽飲食、腌制食品等已被證實增加胃癌風險,中醫則強調“五谷為養,五果為助”的膳食原則。例如,脾胃虛弱者可食用山藥、蓮子健脾胃;放療后陰液虧損者以銀耳、百合滋陰潤燥。藥膳如黃芪枸杞雞湯可提升免疫力,薏苡仁赤小豆粥則能輔助祛濕排毒。
? 情志管理:疏解壓力的“無形良藥”
長期壓力與情緒抑郁被列為癌癥危險因素。中醫通過情志療法(如靜坐、八段錦)調節肝氣,輔以酸棗仁、合歡皮等安神解郁中藥,幫助患者改善心理狀態,降低因“七情內傷”誘發的癌癥風險。
中西醫協同
治療期的減毒增效
? 放化療期間的協同治療
化療導致的惡心、骨髓抑制等問題,可通過中藥復方緩解。例如,八珍湯補氣養血,減輕脫發和乏力;針灸刺激內關穴、足三里可調節胃腸功能,減少嘔吐;放療引起的反射性肺炎、放射性腸炎等都可以通過中藥得到很好的緩解。研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提升患者耐受性,縮短30%的康復時間。
? 靶向免疫治療的輔助支持
針對靶向免疫藥物引起的皮疹、腹瀉等副作用,中醫以清熱涼血(如金銀花、生地)或健脾止瀉(如白術、茯苓)對癥干預,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 術后康復的加速調理
術后氣血虧虛者,以人參、當歸補益元氣;針灸促進傷口愈合,艾灸關元穴增強體質,幫助患者更快恢復生理功能。
康復期管理
防復發的“扶正祛邪”策略
? 中藥鞏固:調節免疫微環境
康復期應兼顧扶正及抑瘤,扶正可應用靈芝孢子粉、西洋參等增強免疫力;同時,針對殘留“余毒”,使用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中藥減少體內腫瘤負荷,降低復發風險。
? 運動療法:動則生陽,靜則養陰
太極拳、五禽戲等傳統運動通過舒緩動作調和氣血,改善心肺功能。研究表明,規律練習可降低20%的腫瘤復發風險。
? 長期隨訪與動態調方
中醫強調“三因制宜”(因時、因地、因人),根據季節變化和體質演變調整藥方。例如,夏季增加清熱利濕成分,冬季側重溫補脾腎,實現動態精準干預。
結語
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的融合之路
中醫腫瘤防治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整體觀念”,其通過體質調理、情志管理、藥食協同等方式,與現代醫學的精準篩查、靶向免疫治療形成互補,共同構建“防-治-康”一體化模式。正如2025年宣傳周主題所示,“科學防癌”需依托循證研究,“健康生活”則需融入日常細節。未來隨著中醫藥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內外同治療法的完善與發揚,中醫藥將在癌癥防治中發揮更深遠的作用。
(轉自: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