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陽氣根于腎,取資于脾,升發于肝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醫方》中說:“人之元氣,根基于腎,萌芽于肝,培養于脾,積貯于胸中為大氣,以斡旋全身。”
人出生是先長腎,再長其他,就像一株植物一樣,先生根,在土壞水分的營養下,再發芽,然后長出葉子,再茂盛長出莖根及樹冠。
人的生命就是一團陽氣,腎是一身陽氣的根本,就好比植物的根,土就是脾胃,芽就好比肝。
長期咳嗽,就容易氣喘,有氣進沒氣出。中醫說是腎氣太弱,腎氣足身體就強壯,腎氣虛身體就羸弱,經常生病。
腎氣就是腎根,腎氣虛就是腎根虛,所以容易頭重腳輕,像踩在棉花一樣,一咳嗽就喘,經常出虛汗,很多人就想到補氣,人參最擅長,山藥最簡單。
有人喝了山藥水覺得腳沒那么輕浮,所以張老說它色白養肺,味甘養脾,津濃養腎。對于腎陰虛較輕者用沃雪湯(生山藥、牛蒡、柿餅霜)。
元氣不足,用山藥水沒問題,但喝了一兩個星期,人就容易餓,想吃東西。小孩子出生前有一根臍帶跟母體相連。
所以父母一看到懷了,高興壞了,每天雞鴨肉侍候著,結果小孩子出生就長得白白胖胖,但一落地就哭,給了奶就笑。
這里吃了才白白胖胖,然后慢慢長大,腎氣一天天充足,長到二十八歲時就到了腎氣最鼎盛的時候,也是陽氣最充足的時候,不吃飯就長不大,腎氣就不會充足,所以說取資于脾。
為何說萌于肝呢?因為肝是主升發的,肝腎同源,凌晨1-3時是肝經主令,正是陰盡陽升的時候,這時氣血流入肝經,陰氣始衰,陽氣始升。
所以這個時候發熱,這時候如果發熱多為血虛氣盛的發熱。如果這時肝氣不能升發,陽氣當升不升,人就特別疲倦,嗜睡、怕冷,煩燥,不正是陽氣不足的表現嗎?所以說陽氣升發于肝。
那么養陽氣,怎么養?睡覺就是最好的養陽法,但又說睡覺最好的補陰法,這矛盾嗎?一點都不矛盾,陽主動,不睡覺就一直動,有人說我躺著呢?
閉著眼呢,身不動,心動,腦動都是動,一動就耗陽,所以睡覺的養陽法是節流固藏,減少消耗不就是養嗎?
又說是最好的補陰法,是因為人臥血歸肝,血就是陰,還不是補陰法,肝體陰而用陽,有肝血有材料才能更好的升發。
然后好好吃飯,因為陽氣取資于脾,不吃飯,陽氣的生成怎么有來源?
最后要保持好心情,心情好肝氣才能正常的升發,心情老是郁悶就好比天空中老有烏云蔽日,哪來的陽光,又哪來的陽氣?氣機通暢,陽氣才能周轉全身。
中醫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
所以有四逆湯是扶正養陽氣的,才可以回陽救逆。陽虛關節冷痛,內生寒濕,所以用附子湯才可以驅寒治病。
如果陽氣充足,氣機不通暢,用四逆散疏通陽氣,這樣才可以調理陽郁的四肢涼冷。
以上說到中藥,請在中醫師指導下用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