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班牙首相佩德羅·桑切斯頂住巨大壓力訪華,與中國簽署了一份戰略伙伴合作關系協議。
這一舉動不僅讓西班牙收獲了來自中國的“大禮包”,也為歐盟其他成員國提供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外交范例。
西班牙頂住壓力,贏得中方信任
就在桑切斯訪華前夕,美國財政部長公開警告西班牙,“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系無異于割斷自己的喉嚨”。
這番話顯然意在阻止西班牙深化與中國的合作。
然而,西班牙政府對此態度明確,農業大臣甚至公開回應:“我們不僅要和中國維持良好的貿易關系,還要擴大這個關系。”桑切斯也如期抵達北京,與中方領導人展開了高規格會談。
雙方的會晤成果豐碩,中國為西班牙送上了涵蓋多個領域的“大禮包”。
在經貿領域,兩國承諾未來三年在電動汽車、工業技術等新興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改善投資環境,優化生產鏈和供應鏈。
在農業領域,西班牙同意擴大豬肉、櫻桃等農產品對華出口規模,聞名世界的伊比利亞火腿將以更親民的價格進入中國市場。
此外,在科技創新方面,雙方將在清潔技術、新能源領域(如風電、火電)攜手推進可持續發展。
那一張棄權票的深遠影響
西班牙贏得中方信任的背后,離不開其在歐盟對華政策上的獨特立場。
去年,歐盟通過了一項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法案,引發了中歐經貿關系的低潮。在投票過程中,包括西班牙在內的12個成員國選擇了棄權。
作為歐盟第二大汽車生產國,西班牙政府明確表示,與中國對抗不符合自身利益。
西班牙甚至派出經貿大臣致信歐盟委員會,請求避免加征關稅。
雖然最終結果未能改變,但西班牙的立場和努力顯然被中國看在眼里。這張棄權票不僅幫助西班牙避免了與中國的直接對立,也為之后的深化合作鋪平了道路。
西班牙的選擇能否成為歐盟的范例?
西班牙的外交選擇無疑為歐盟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值得參考的樣本。在美國施壓下,許多歐盟成員國在對華政策上顯得猶豫不決。然而,西班牙的成功表明,堅持獨立外交并非不可行。比利時、捷克等在對華關稅議案中投下棄權票的國家,或許可以從中汲取經驗,與中國展開更深層次的合作。
與此同時,歐盟內部對華政策的分裂也日益顯現。
一方面,部分成員國希望通過加征關稅保護本土產業;另一方面,西班牙等國家則傾向于擴大與中國的貿易規模。這種分裂不僅影響了歐盟的整體外交策略,也讓成員國之間的利益矛盾更加突出。
而西班牙的選擇反映了歐盟在中美競爭中的兩難處境。
一方面,作為美國的盟友,歐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其對華政策;另一方面,經濟利益驅動讓歐盟不得不與中國保持合作。
西班牙頂住壓力深化對華合作,不僅為自身贏得了發展機遇,也為歐盟其他國家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未來幾年,中西合作的深化可能會成為推動歐盟整體對華政策調整的重要動力。在電動汽車、清潔能源等領域,中西合作的成功案例或許能夠打破歐盟對華政策的僵局。
而如何在中美競爭中找到平衡,將是歐盟未來外交的關鍵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