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絮(富書作者)
央視新聞《相對論》記者莊勝春曾采訪過重度抑郁男孩浩然。
浩然上學前,家人對他是各種關愛和包容。但上學后,考上好的學校,找好的工作,成了父母和他全部愛的鏈接。
有時成績不好,他會被暴打,被關在門外。父母那種“不可承受的愛”讓他無力和窒息,最后他患上抑郁癥。
很多時候孩子都奔命在父母的各種條條框框里,活成了一提線木偶,被操控著,壓制著,最終壓抑成傷。
曾看到一組數據:我國中小學生抑郁檢出率達24.5%,這個數字在重點中學飆升至37.8%。
Deepseek通過剖析眾多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案例,發現家長的這5種教育方式,正在培養出抑郁的下一代,甚至改變孩子的人生走向。
望各位父母以此警醒,讓孩子少走彎路,還孩子自在的人生。
高壓控制型教育
曾看過一個訪談。小馬是同輩中唯一的男孩,從小到大被父母寄予厚望。
媽媽最常對他說的一句話:“我辛辛苦苦把你養這么大,如果考不上清華北大,養你有什么用?”
他就像一臺永不停轉的機器,每分每秒被催趕著學習。
在長期的壓力下,上初中的小馬開始出現身體僵硬、失眠、發呆等癥狀,最終被確診為嚴重抑郁癥。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像小馬媽媽的父母。
他們強制安排孩子學習計劃、各種興趣班,并且禁止其他社交活動,隨時監控手機,這種高壓控制型教育,不僅不能給孩子謀得好的未來,反而葬送了孩子大好的前程。
2019年《發展心理學》研究顯示,過度控制會降低兒童自主性,導致習得性無助。
如果父母總像統治者一樣控制著孩子,逼迫著孩子,不僅會破壞孩子的內驅力,還會讓孩子逐漸喪失自我價值感。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對孩子大量的控制、命令和要求只會事與愿違。
尊重孩子的意愿,給孩子一些自主的機會。比如,每周留出2小時自主時間,允許12歲以上孩子參與學習計劃制定等。
這樣才能調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積極主動去做自己該做的事。
情感忽視型教育
韋布博士曾說:“情感忽視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是非常微妙的,它每天都在發揮作用。”
如果孩子被欺負委屈地哭了,父母會指責這點小事有什么好哭的;
孩子成績不盡如人意而情緒低落,父母只會喋喋不休這樣的分數考大學談何容易;
孩子想讓父母陪一陪,抱一抱,父母怒斥孩子矯情不懂事,放下工作怎么養家糊口。
這種“忽視型人格”的父母把情感看得非常淡漠,無法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歸屬感。
孩子最終會形成兩種性格缺陷:一是討好別人,獲得別人的關注。二是性格唯唯諾諾,不敢表達自己,性格冷漠。
倫敦大學追蹤研究顯示,情感忽視兒童成年后抑郁風險增加300%。
父母總是忙碌于生活的瑣碎,給予孩子的關心和陪伴少之又少,孩子的內心世界往往只剩下一片荒蕪,生活中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成為壓死他的稻草。
而好的親子關系,都沒有“情感空白”。
因為父母的及時回應,是孩子愛這個世界的勇氣和底氣所在。
建議父母即使再忙,也要每天抽出15分鐘“無評價傾聽”,定期進行親子擁抱等肢體接觸。
當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情緒被看見,孩子的內心才會被愛滋養,人生也會多一份順遂。
成就綁架型教育
小姨最近總是以淚洗面,悔不該自己的偏執害了表弟。
小姨曾創業失敗,欠下一屁股債,所以特別希望表弟能考上好的大學,謀得一份穩定的工作。
為了督促表弟學習,她常常像監工一樣盯著表弟,容不得他有一點松懈。
隨著年級的上升,學習難度越來越大,表弟的成績遠沒有達到小姨預期的要求。
小姨焦慮萬分,不斷地說教:“一份穩定的工作,才能為生活托底”“考不上重點你還有什么出路,你的人生就完了”“你看看隔壁那孩子,年年成績穩居年級段前十”……
表弟一次次在小姨失望的眼神里獨自吞下委屈,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久而久之對自己也失望至極,有時甚至會自我攻擊。
當孩子無法證明自己的優秀,巨大的焦慮又沒有一個出口時,就只能不斷向內自我攻擊,最終自我毀滅。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顯示,61.3%的抑郁青少年表示"害怕讓父母失望"。
沒有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精神抑郁,只需要注意教育中的“度”。
父母少用成就綁架孩子,多關注孩子日常成長細節,在學校、家庭中的道德、教養、性格、人際關系、抗挫能力的培養。
而這些才是孩子健康長大的前置基礎。
語言暴力型教育
紀錄片《了不起的媽媽》里有一個叫李琦的媽媽,讓人印象深刻。
她和丈夫都是業界精英,兒子卻是個學渣,但她不會因此用惡語吐槽兒子。
兒子字寫得不好,她會幽默地說:“不錯,越來越能寫到格子里去啦。”
兒子解題思路錯了,她不會急著批評指正,而是安慰兒子靜靜地思考。
兒子喜歡編程、剪視頻等跟學習無關的事情,她也不會訓斥,而是給予一定的支持。
在她的鼓勵式教育下,學渣兒子成了學校里的商業小能手,創辦了自己的出版社。
反觀現實中的很多父母,一旦孩子沒遂了他們的心愿,就會用話語中傷:“生你還不如生塊叉燒,我是倒了八輩子霉”“你怎么不去死,活在世上禍害父母”“你怎么那么笨,石頭都開竅了”……
殊不知,父母傷人的話語都會內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從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內在聲音,讓孩子自我內耗,直到把自己逼出病來。
腦科學研究證明:長期語言暴力會導致前額葉皮層發育異常,情感調節能力受損。
向孩子輸出刻薄或是難聽的話語,就是在狠狠傷害孩子。
利刀割肉傷易愈,惡語傷人恨不消。
所以,作為父母多說良言,少吐惡語,讓孩子自由成長,然后正確地引導,才是該有的樣子。
看到孩子沒有完成作業,不是一通訓斥,而是“爸爸看到作業沒寫完很擔心,能和我聊聊困難嗎?”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不是一通貶低,而是安慰“沒事的,媽媽相信你會處理好的”。
你的和風細雨,你的善言暖語,給孩子帶來的是源源不斷的能量和無限的生長空間。
矛盾轉嫁型教育
很認同一句話:“夫妻吵架讓孩子站隊,是最愚蠢的做法。”
對孩子來說,父母都是他最愛的爸爸和媽媽。
無論夫妻二人的矛盾有多么的不可調和,都不能向孩子抱怨配偶,不能讓孩子二選一。
可現實中,有很多父母在貶低伴侶的同時,會下意識地拉孩子站隊,一旦孩子不站在自己這一邊,就會去指責孩子。
最后,孩子成了父母較量中的情緒宣泄桶,孩子會不自覺地錯誤歸因家庭矛盾,產生“都是我不好”的罪惡感。
每次看電影《萬箭穿心》,都覺得很窒息。
影片中的媽媽李寶莉搬家時,當著兒子的面肆無忌憚地罵起老公,嚇得兒子縮在爸爸旁邊不敢動。
吃飯時,她一邊嫌棄老公邋遢,一邊指責老公出軌,而坐在一旁的兒子只能左右為難地看著他倆。
很多時候,父母看似一句輕飄飄的貶低,但落在孩子的世界里,就可能是影響他們的一座山。
為保障孩子不受父母吵架干擾,不妨建立“成人問題兒童不參與”原則,如果父母控制不住自己,必要時可尋求家庭治療。
記得孩子剛出生時,你對他最大的期許是什么呢?
相信大多數的家長無外乎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可在后來的養育過程中,很多家長忘了初心,給孩子套上各種枷鎖。
久而久之,孩子的能量被耗盡,對生活失去勇氣和信心。
若有孩子超過2周出現以下危機信號,需立即干預。
1、睡眠紊亂(早醒/嗜睡)
2、成績斷崖式下降
3、自傷行為(抓撓/割傷)
4、反復提及死亡話題
5、突然贈送珍視物品
同時,為防患于未然建議家長每學期進行1次正式家庭會議,使用《家庭功能評定量表》(FAD)進行自評。發現異常應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切忌用"矯情"、"作秀"等語言二次傷害。
記住,預防永遠比治療更重要,建立安全型依戀關系是給孩子最好的心理疫苗。
愿每個孩子都能無條件地被愛,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作者簡介:柳絮,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已出版,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