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雯雯 劉淑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海華
從軍,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戍邊的“四有”優秀士兵;為學,他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連續3年的優秀學生標兵。從祖國邊境到大學校園,李響用“有靈魂、有血性、有本事、有品德”的軍人標準,在不同的人生戰場上書寫著新時代青年的擔當。
軍旅生涯在李響的生命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供圖
軍旅生活鍛造“四有”品格
2019年考入西安建大的李響,懷揣參軍報國的李響于2021年應征入伍,在朱日和訓練基地開啟了為期兩年的軍旅生涯。
在這里,沒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意,只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的嚴酷環境。盛夏時節,沙塵暴裹挾著熱浪席卷營地,即便緊閉門窗,細密的沙粒仍會鉆進室內,士兵們不得不戴著口罩入睡。夜晚,成群的甲蟲侵擾營地,次日清晨清掃營房時僅甲蟲就能裝滿整個簸箕。甲蟲的叮咬,使皮膚上刺痛瘙癢長達一兩個月。
即便如此,李響沒有退縮。
不畏冰雪苦寒。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供圖
當蚊蟲如黑網般籠罩時,他把戍邊使命當作火炬,“再難受都要挺直腰板”;當沙塵暴侵襲漫天黃土時,他已在沙障里完成了兩小時的戰術演練;零下30℃的寒夜里,他在狂風中戍守了一夜又一夜,見證過的強降雪不下5次。
從內務整理到實戰演練,李響都對自己嚴格要求:疊被子要掐出十二道棱角、戰術動作反復練習上百次……在他看來,“身后是祖國和人民,面前是責任與擔當”。
初入新兵連3個月就能獲得“優秀新戰士”榮譽,是因為他在應征入伍時就寫下了鏗鏘有力的青春誓言:“穿上軍裝就不能有任何退縮!”
軍營作風攻克學業高地
退役復學后,面臨轉專業和學業滯后的雙重挑戰,李響僅用3個月就追齊了學習進度。
近乎嚴苛的自我要求,為李響收獲不斷的成長。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供圖
每晚睡前,他制定好次日的學習計劃,每項任務精準對應完成時間;面對專業難點,他采取“三線作戰”——文獻深挖建立理論陣地,網課補漏掃清知識盲區,圖書館“泡”到徹底消化;課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見證著他“一遍不會就十遍,十分鐘鉆不透就花費一百分鐘”的執念。
近乎嚴苛的要求,讓李響連續3年個人績點保持專業第二,并與團隊一起完成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項、撰寫實用新型專利1項,同時獲得多項省級學科競賽榮譽。
“軍人的字典里沒有‘放棄’二字,只有突破和超越。”李響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從訓練場到圖書館,他用同樣的戰斗精神證明:只要保持軍人作風,就沒有攻克不了的學業難題。
軍人作風擔當校園服務
“軍旅生活讓我感受到,每一種身份的轉變都意味著不同的責任。不論在哪里,都要認真做該做之事,擔起應擔之責。”李響說。
學習之余,李響身兼校學生會主席團成員、學院本科生第一黨支部委員、戰旗中隊軍事部部長、工程管理2303班班主任助理等多項學生工作職務。
李響(左)在學生活動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供圖
作為退役大學生士兵教官隊伍的一員,他與團隊完成了2021、2022級本科生軍訓帶訓工作;在黨支部,他結合戍邊經歷為發展對象講授黨課;擔任新生班主任助理期間,他精心組織“開學第一課”,引領新同學們樹立遠大目標,筑牢思想根基。
“做事踏實靠譜,交代的任務總能高質量完成”“明明很優秀卻從不張揚”“永遠把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提起李響,身邊的老師和同學總會不約而同地豎起大拇指,學弟學妹都說他是“行走的標桿”。
如今,即將畢業離開大學校園、踏上工程建設一線的李響,正繼續以沖鋒的姿態奔向人生新的起點。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