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說現在的孩子如果畢業后打算考公務員或者某地的事業編,基本上就開啟了全國巡考模式。有一個女孩子曬出自己的車票,說往返一次要700多,但是為了那個令人向往的編制,自己還是去報名參考了,并且面試的時候估計還得再往那邊跑一趟,真的很折騰人,也很費錢。可一旦考上了,那可算是苦盡甘來,以前所有的沉沒成本都可以不算數了。
但問題是,大學生似乎是既精明又容易有疏漏的一群人,一些比較冷門又好考的編制,從來沒見他們動過心,那么他們到底是不知道這些編制的含金量呢,還是壓根兒就沒想到去考呢?
為何上海公務員“瞎報”都能上,大學生卻不愿考?還是輸在了身份上!
考任何帶有編制的崗位,基本上都是一場大型篩選。就像網上一位北大女生說的,現在還在勸你畢業后不找工作直接考公的人,基本上沒安好心。并不是說考上公務員對學生的發展不利,而是如今考公的人實在太多了,你怎么就有信心覺得考公會比找工作更容易呢?
不過,如果選對地點,考公似乎也能事半功倍。比如有人推薦,可以去參加江蘇公務員或者上海公務員的考試,據說上海的相對來說是全國比較容易的。
但北京的公務員考試一般人可輕易碰不得,原因很簡單,上岸后的崗位有些同學不滿意,覺得都是北京的市直單位,其實沒那么有吸引力,再加上很多崗位直接限制戶口,學生們去考也沒多大用處。
但說來也奇怪,上海這座大城市有那么多大學生想要在當地扎根落戶,可一提到上海的公務員考試,好像從來沒人說過它每一年都是冷門中的大冷門,這到底是為啥呢?
聽網友的親身經歷講,有一位同學當時考了兩年江蘇的公務員考試都沒考上,于是在某一天一氣之下報考了上海的一個事業編。他都不清楚題目考啥內容,就胡亂報了一通,瞎寫了一通,結果筆試考了第二名,成績實現逆風翻盤,就這么稀里糊涂地上班了。如今這位網友的IP地址顯示也是在上海,看來他沒撒謊。
可為啥普通學生還是不愿意報考呢?他們并不是傻,而是知道真相
據說上海公務員的性價比在全國是偏低的,上周就有一個通過街道辦考試考上來的小青年辭職了,因為他覺得收入實在太少,工作又沒意思。而且這些市直單位的相關考試基本上都限制戶籍,如果有一天開放戶籍了,再看看大學生們愿不愿意報考吧。
大家想一想,這本身就是很不合理的呀。就拿上海這座城市來說,哪怕它是全國最大的城市,可一年里真正的應屆畢業生又能有多少呢?
就算這些人全都去參加考公,估計熱度也不會像全國考生報名某個崗位那樣競爭得那么激烈吧。這么說來,不是大家不知道哪兒的編制好,而是往往輸在了父母這一代人的努力程度上。
難怪現在很多大學生無論如何都要留在上海打拼,只要他們這一代能在上海扎根,下一輩乃至子孫后代,哪怕學習成績很差,但有上海戶口作為“家底兒”,怎么著也不會混得太差。
就因為如此,上海公務員考試成了冷門,據說每年報考的人數都很少,所以學生很容易就能上岸,細化到每一個崗位,可能就兩三個人報考,但凡稍微努力一點,都能實現端上鐵飯碗的夢想。所以還是要多多努力呀,如果確實因為先天身份條件受限,那就為下一代鋪鋪路吧。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