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察】
原標題:沖突兩年,蘇丹亟待擺脫危機
畢振山
蘇丹武裝沖突滿兩周年之際,作為沖突一方的蘇丹快速支援部隊宣布成立“和平與團結政府”,使蘇丹局勢變得更加復雜。有分析人士指出,當前蘇丹面臨“規模空前的人道主義危機”,無論是沖突雙方還是國際社會,都應該采取措施,防止沖突持續蔓延并盡快實現停火止戰。
當地時間4月15日,蘇丹快速支援部隊領導人達加洛宣布成立名為“和平與團結政府”的平行政府,并稱該政府將管理蘇丹全境。達加洛說,新政府將實施發行新貨幣、印制國民身份證件等一系列措施;不允許外國勢力把蘇丹變成地區沖突的戰場,也不允許蘇丹成為爭奪紅海的戰場。達加洛還呼吁非盟承認新政府。
達加洛宣布采取上述措施之前,蘇丹戰場的形勢還不甚明朗。在喀土穆戰場,蘇丹武裝部隊已控制喀土穆國際機場,蘇丹主權委員會主席兼武裝部隊總司令布爾漢宣布“喀土穆自由了”。達加洛則宣布快速支援部隊撤出首都圈喀土穆市,并稱撤軍是為將部隊重新部署在首都圈恩圖曼市。
在西部達爾富爾戰場,快速支援部隊仍然占據優勢,沖突雙方還在爭奪北達爾富爾州首府法希爾市。據聯合國方面4月14日表示,法希爾市及其近郊的兩座難民營近日遭到大規模襲擊,造成超過300名平民死亡。快速支援部隊13日宣布控制法希爾市近郊的扎姆扎姆難民營,該營地聚集了超過50萬名流離失所者。
從2023年4月15日蘇丹武裝部隊與蘇丹快速支援部隊爆發沖突至今,整整兩年的戰火已經造成蘇丹約2.97萬人喪生。雖然戰場上勝負未分,但蘇丹國內經濟和民眾陷入多重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顯示,2023年和2024年蘇丹經濟分別萎縮了40%和20.3%。蘇丹的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工業體系近乎崩潰。
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近日表示,持續兩年的武裝沖突導致蘇丹陷入“規模空前的人道主義危機”。聯合國難民署稱,武裝沖突導致近1300萬蘇丹人流離失所,其中約380萬人逃往蘇丹周邊國家避難。
世界糧食計劃署則表示,蘇丹約2500萬人面臨饑荒威脅,約占全國人口的一半。世界衛生組織也表示,蘇丹約2030萬人需要緊急衛生援助,營養不良問題普遍存在。該組織稱,目前蘇丹超過三分之二的州正面臨三種或三種以上的傳染病疫情。
在此情況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4月14日發表聲明,指出蘇丹沖突使平民“付出最慘重的代價”,呼吁沖突各方履行保護平民的承諾,并敦促國際社會加強政治努力,避免蘇丹進一步“碎片化”。
實際上,蘇丹沖突兩年來,國際社會和地區相關國家曾推動沖突雙方進行停火談判。2023年5月沖突爆發不久后,相關國家就斡旋蘇丹武裝部隊和快速支援部隊在沙特簽署“吉達聲明”,達成短期停火協議。然而在此之后,沖突仍在不斷蔓延,一些地區國家和組織的斡旋努力也都無果而終。
有分析人士指出,針對沖突的斡旋努力之所以屢屢遇挫,主要原因在于沖突雙方的談判意愿并不強。無論是蘇丹武裝部隊還是快速支援部隊,都希望在戰場上取得優勢后再參加談判。另外,沖突雙方對一些斡旋方的立場表示質疑,也是導致斡旋難以推進的原因之一。
從戰場形勢來看,蘇丹武裝部隊自2024年9月起實施多次反攻,其拒絕談判的立場趨于強硬。布爾漢3月底表示,蘇丹武裝部隊“不原諒、不妥協、不談判”,將繼續戰斗,直至消滅快速支援部隊。快速支援部隊也表示不會談判,不會讓步。
除此之外,沖突雙方在政治上的一些行動使蘇丹面臨分裂的風險。從2024年12月起,蘇丹政府在其控制的蘇丹東部7個州啟動貨幣兌換計劃,用新版紙幣代替舊版紙幣。今年2月,蘇丹快速支援部隊及其同盟政治力量在肯尼亞簽署憲章,計劃成立一個與蘇丹現政府“平行的政府”。如今快速支援部隊宣布成立“和平與團結政府”,蘇丹國內的其他一些政治力量也決定“選邊站”,蘇丹分裂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
分析人士認為,蘇丹沖突雙方在未來國家架構和軍事力量整合等方面分歧較深,通過談判達成妥協的難度不小。當前戰場形勢仍然膠著,沖突在短期內恐難結束。盡管如此,國際社會還是應該加大促談努力和人道主義援助力度,防止更多人淪為沖突的受害者。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