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撒胡椒面”變“握指成拳”
我市將整合9350萬元建設“十鎮百村”特色產業
(記者 譚濤 通訊員 張明亮)通過統籌整合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資金和市級涉農產業專項資金,未來3年我市將投入9350萬元用于發展鄉村特色產業。近日,隨著我市《加快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專項資金與績效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的出臺, 全市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打開新局面。
為規范鄉村特色產業培育專項資金使用,提高專項資金使用效益,確保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的鄉村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全面構建“十鎮百村”特色產業發展格局,我市出臺了《管理辦法》。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促進財政支出更科學精細,此前,我市出臺了《湘潭市全面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十條措施》,《管理辦法》便是在這一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這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涉農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將涉農財政資金由“撒胡椒面”向“握指成拳”轉變,將有限資源精準配備到鄉村特色產業的核心需求,同時建立多元化的財政支農惠農體制機制,構建“政企銀交擔保”格局,形成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助力鄉村振興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根據《管理辦法》等文件精神,市財政局今年統籌農業、水利、工信等部門涉農產業發展資金2955萬元,未來3年內將統籌資金共計9350萬元,用于“十鎮百村”特色產業建設。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優先次序、分層次保障支出的原則,將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專項列入市級大事要事保障第一層級;同時,為確保財政資金落到實處,全面構建了目標共商、政策共定、項目共管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辦法》創新了市級資金直達體制機制,實現資金撥付更快、更精準、更直接。據了解,市財政局將依托預算管理一體化平臺,通過市級行業主管部門迅速撥付至實施主體,最大限度地減少擠占、截留、挪用的發生,確保資金安全,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時間效益。同時,鄉村特色產業辦公室對全市申報的各類產業進行梳理,全市一盤棋,有針對性地制定各主體培育規劃,杜絕同質化競爭,增強協同化發展。
花錢必問效,無效必追責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市財政局深度踐行零基預算改革,完善“項目申報—績效評估—入庫審核—預算安排—資金分配—項目退出”全流程閉環管理機制,實施項目全周期管理。為體現財政資金“不搞平均主義”,市財政局將全面開展績效評價工作,按照獎補到主體資金的一定比例進行獎優罰劣,確保資金使用效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