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彭老總在西北決定與馬步芳的部隊一決雌雄,最終在蘭州大敗敵軍,馬氏大軍在青海的勢力被徹底消滅。此后,甘肅、青海相繼解放,馬步芳與馬繼援逃亡。此時,青海地區還剩下馬鴻逵和胡宗南的部隊。
為剿滅馬鴻逵的部隊,彭德懷派楊得志率部前往寧夏。最初,中央對馬鴻逵采取爭取的態度。因為馬鴻逵與馬步芳有顯著不同,馬步芳擁兵自重、野心勃勃,認為解放軍無法戰勝他們。而馬鴻逵雖為軍閥,但其野心主要限于寧夏地區。
紅軍到達陜北后,馬鴻逵與我軍保持著某種默契。蔣介石命令他剿滅紅軍,他置若罔聞,放任紅軍發展,因此馬鴻逵與紅軍之間仇恨不深。相比之下,馬步芳與紅軍有血海深仇,殘害眾多戰士,必被除之而后快。正因如此,中央希望爭取馬鴻逵起義,以減少流血犧牲。
彭德懷帶兵來到蘭州時,毛主席讓傅作義給馬鴻逵帶信。然而,馬鴻逵在電話中堅決表示絕不投降,稱部隊能打就打,打不了就跑。傅作義問他往何處跑,他卻拒絕回答。傅作義勸他,因其非蔣介石嫡系,逃至臺灣恐無好結果。
馬鴻逵卻稱投降也無好結果。實際上,他內心也并非完全篤定,只是還存有幻想。自 1933 年掌控寧夏以來,多年搜刮了巨額財富,數量之巨甚至以噸計。他舍不得地位和財富,認為投降會被共產,將一無所有。
馬鴻逵甚至認為自己對共產黨有恩,覺得共產黨應答應他的起義條件。其一,1927 年蔣介石搞反革命,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命令部隊清除共產黨。馬鴻逵未趕盡殺絕,將部隊中的共產黨送出境,比如陜北根據地創建者劉志丹在其部隊時,不僅未殺,還給予四百多元路費。他覺得若無此,何來陜北根據地,紅軍又如何立足。
其二,針對賀晉年,馬鴻逵本欲殺之,因母親阻攔而作罷??谷諔馉帟r,馬鴻逵與八路軍關系良好,尤其與賀龍往來較多。基于這些經歷,馬鴻逵認為即便與解放軍作戰失敗,仍可和談。
在此,我們不妨插入一個歷史案例。比如三國時期,呂布雖有一定實力,但反復無常,最終眾叛親離。馬鴻逵與呂布有相似之處,高估自己,低估對手,最終結局可想而知。
然而,馬鴻逵還是太高看自己了。盡管他不像馬步芳那般作惡多端,但仍有惡行。既然不投降,就注定成為解放軍的俘虜,其下場不言而喻。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在歷史的洪流中,正確的抉擇至關重要。馬鴻逵的固執和錯誤判斷,使他錯失了可能的轉機,最終走向失敗。而解放軍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堅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終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這也啟示我們,在面對重大抉擇時,應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做出正確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