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李飛刀
一年交付10臺人形機器人,五年巨虧超50億,“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可能起了一個大早,趕了一個晚集。
資本市場用腳投票,優必選目前股價較歷史盤中最高價328港元大跌近80%,市值蒸發逾1000億港元。公司能否在產業落地期完成從技術儲備到商業閉環的驚險一躍,面臨越來越多的質疑。
【5年虧50億】
最近,優必選交出了2024年成績單,全年營收13億元,同比增長23.7%。其中,消費級機器人為4.77億元,同比增長88%,主要源于貓砂機、掃地機器人等新品表現較好。不過,物流機器人同比大降17.5%,由第一大業務退至第三大業務。
資本市場尤為關注的人形機器人業務,不盡如人意。據披露,公司2024年人形機器人收入約3500萬元,共計交付10臺人形機器人。
分地區看,中國香港以及海外市場收入為4.3億元,大增超85%,成為主要貢獻引擎,占比逐步提升至33%。不過,2025年國際貿易局勢突變,海外市場面臨受挫風險。
再看優必選盈利能力,2024年毛利率為28.7%,創下5年來新低,較2020年大幅回落16%。盡管這與收入結構發生變化有關,但更不可忽視的是,物流機器人賽道愈發內卷,毛利率一度下滑至不足10%,拖累整體盈利水平。
▲優必選毛利率走勢圖,來源:Wind
擺在優必選面前,更為棘手的是遲遲無法盈利。2020-2024年,公司凈利潤累計虧損超過50億元,比同期收入還要多。
在資金流不寬裕的情況下,優必選總應收賬款(含壞賬準備)高達13.1億元,同比增長22.7%。其中,2-3年期應收賬款為2.63億元,同比增長337.7%,3年以上為8087.7萬元,同比暴增152.5%。壞賬準備也升至近4億元,同比增近70%。
這也就是說,一旦壞賬加劇,加之持續大幅虧損、現金流持續流出等問題,可能出現資金鏈經營風險。此前,知名機器人獨角獸達閥,估值一度高達200億元,多輪融資超50億元,卻因資金流動性突發“暴雷”,便敲響了警鐘。
優必選無法實現自我造血,只能依靠外部輸血。2024年以來,公司配股高達4次,總融資額為20.7億港元,甚至超過IPO融資時的10.4億港元。這亦是股價萎靡不振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以上數據看,優必選經營面臨不小挑戰。
【內部暗流涌動】
當前,優必選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早已在順遂發展過程中埋下伏筆。
2012年,當周劍創立優必選的時候,國內機器人領域還是一片荒蕪。次年,小型桌面級人形機器人Alpha 1S推出,但離真正的具身智能相去甚遠。
2016年春晚,540臺Alpha 1S機器人登上春晚舞臺,成為優必選發展中一個轉折點。半年之后,吸引科大訊飛、鼎暉資本等1億美元融資,公司估值攀升至10億美元。
有錢后,優必選研發進程加快。2018年,公司正式亮相第一代Walker,可實現踢球、跳舞等功能,2019年第二代Walker增加了雙臂,2021年新一代Walker X可實現拿瓶裝水、下棋、按摩等功能。
正當優必選發展如火如荼之際,內部暗流涌動。
對人形機器人,公司持續多年重金投入,遲遲無法完成有效商業化,而四足機器人領域的商業化路徑被證明是可行的,且更為清晰,可應用在安防、巡檢等場景。是否將更多資源投入人形機器人,還是轉向四足機器人亦或是其他消費級機器人,優必選內部出現了明顯的路線之爭。
僵持之下,優必選部分技術骨干被小米、小鵬等新玩家盯上了。據雷鋒網報道,2021年3月,負責運控算法負責人謝巖和步態算法負責人徐喆被小米挖走。
內部關于發展路線的矛盾,在北研所負責人趙明國離職時達到頂峰,隨即引發人事大動蕩——任曉雨、郭宜劼離職進入傅利葉,成為其技術研發核心力量;李海雷加入鵬行智能,后來又去了大名鼎鼎的眾擎機器人……
在2024年12月29日,優必選上市一周年之際,公司發布公告稱,創始人兼CEO周劍分別與趙國群、夏擁軍、王琳、熊友軍及夏佐全結束一致行動人關系。此舉引發股價在短短四個交易日暴跌49%。
解除一致行動人,引發資本市場猜測,優必選內部的路線之爭仍未得到有效解決,才是導致“分手”的核心原因之一。
技術骨干流失、持續大幅虧損、現金流虧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優必選all in人形機器人的勇氣與決心。反倒是發力消費級機器人等賽道,獲得了消費者認可。或許“活下來”才是更加現實且嚴峻的問題。
【外圍群狼環伺】
優必選人形機器人業務在內部面臨掣肘之際,外圍市場卻在資本涌入下,誕生了一大批競爭實力強勁的玩家。
在市值觀察看來,2025年全國人形機器人市場格局雛形已經初步顯現——圍繞廣東、浙江、上海、北京經濟發達地區,鏈主企業主要為華為、宇樹、智元、小米。
資本市場也圍繞其相關供應鏈進行樂觀定價,尤其是宇樹及華為機器人概念,在過去短短半年時間內誕生了一大批牛股,包括長盛軸承、雙林股份、拓斯達、兆威機電等。
市場通過真金白銀來投票,尤其看好宇樹、華為系能夠在未來人形機器人大潮中獲得一席之地。這又是為什么呢?
2023年,宇樹四足機器人在全球市場拿下70%的市場份額,被稱為“地面大疆”,可見其技術與產品性能實力。而雙足與四足技術同源,且宇樹采用更低成本、輕量化路線,G1售價僅9.9萬元起,可謂是行業“殺手锏”級別的存在。
加之宇樹機器人登上春晚,創始人王興興頻頻出圈,品牌力上了一個臺階,增強了市場話語權。
華為系機器人也會有很強贏面。因為華為在操作系統、大模型、云計算、AI芯片等基礎底座方面的研發實力強勁,介入機器人領域,可能扮演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角色,將軟件方面的能力賦能給機器人聯盟,將大幅增強其核心競爭力。
比如,樂聚“夸父”人形機器人深度整合了華為底層技術體系,其核心系統架構由開源鴻蒙與華為盤古大模型共同支撐。
此外,國內還涌現了眾擎、天工、越疆、傅利葉、星動紀元等知名度較高的企業,實力也都不容小覷。其中,越疆近期發布的全球首款“靈巧操作+直膝行走”全尺寸人形機器人Dobot Atom,售價19.9萬元起,較此前行業主流的30萬-50萬元區間大幅下探,被市場稱為“iPhone時刻”。
可見,不管是宇樹,還是其他有實力的競爭玩家,對優必選動輒上百萬元的Walker系列產品競爭擠壓應該都是比較大的。
雖然人形機器人發展如火如荼,但行業要大規模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硬件層面,行星滾柱絲杠、觸覺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技術還有諸多卡點需要攻關;在軟件層面,缺乏人形機器人通用大模型,大腦、小腦等功能非常不成熟。
如此局面,對資金流緊張的優必選可謂是另一大考驗,因為人形機器人業務要突圍,還需要持續源源不斷花錢去攻關技術與產品。
并且,從過去交付情況看,優必選商業轉化能力可能與宇樹科技等頭部競爭對手相去甚遠。據披露信息顯示,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僅售出10臺,2024年也僅交付了10臺。
總之,在內憂外患之下,優必選需要有更大魄力來解決好主要矛盾,且保持Walker產品競爭力,否則人形機器人這根“救命稻草”或將在商業化大規模爆發前折戟沉沙。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