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拉克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 《量子力學原理》,是同時代最好的量子力學專著。至今,也仍是最好的量子力學教材之一。
▲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
記得我讀大學時,教我量子力學、量子場論的阮圖南老師曾極力推薦我們讀狄拉克。當時讀過一部分,但是很多情況下,未能理解狄拉克的微言大義。今天得以重讀,讀罷掩卷而思,“遙想公瑾當年”。當這本書問世的時候,是多么完美的一本書!
而從本書1930年初版至今,已近百年;本書的最后一次修訂(第4版修訂版),距今也有近60年了(我讀的是最新修訂版,其中量子電動力學等部分顯然是修訂過的,但下文有些討論,假定書中前幾章主要內容與1930年版改動不大,但我沒找到初版,如有不實,歡迎指正)。對于希望深刻了解量子力學的讀者而言,這本書仍值得一讀。不過,如果讀者閱讀時,比照當代的觀點,將更有助益。這就是我嘗試寫下這篇書評的原因:斗膽討論狄拉克至今仍值得讀的地方,以及過時之處。
為何經典?
狄拉克的書為何經典?
第一,本書的基本框架具有超越時代的普適性。今天,我們已經清楚,量子理論是一種理論框架,是“理論的理論” (不同于麥克斯韋方程組,或廣義相對論,是具體的理論),并且是目前人類所知的,最普適的物理理論框架,沒有之一。但是,我實在難以想象,近百年前,當量子大廈剛剛建成時,是誰給狄拉克的勇氣,寫一本如此普適的書 (而即便偉大如牛頓,當他建成他的力學體系時,也還在擔心,如果太陽系按照他的規律無法穩定演化,是否需要上帝出手,重新調整一下)。
本書一起筆,就是量子力學中最普適的態疊加原理,而薛定諤方程只是動力學的“態疊加原理”和“演化保模長”的推論。這種普適性 (而不是從薛定諤方程出發),使得我們無論學習量子場論、量子多體、量子信息、量子計算,都能清楚地看到,我們在討論的是同一個量子理論。
本書開創性地采用狄拉克記號。如狄拉克在前言中所說,“符號法看來更能深入事物的本質”。狄拉克記號比波函數更普適,例如描述自旋、量子信息,與其勉強使用既不像“波”,也不像“函數”的“分立的波函數”,大家普遍使用符號法。( 我也曾寫過狄拉克記號的其它好處,見
普適性的另一個例子,是第四章講量子化,狄拉克非常清晰地認識到,量子化的本質是給算符以對易法則,而把經典泊松括號變成量子對易法則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這使得狄拉克的處理可以直接應用于沒有經典對應的系統 (如自旋)。
不過,限于時代,書中也存在不夠普適的討論。例如,說可觀測量(擁有完備本征態的實動力學變量)都是原則上可以實驗觀測的,這只限于非相對論量子力學。在相對論性量子理論中,還要加上微觀因果性原理,即光錐外的對易子為零才行。
第二,狄拉克敢對物理意義下判斷,并且能說對。對量子力學的必要性、線性性、可觀測量、量子化、運動方程……,書中都有大段文字來討論物理意義。這些物理意義的討論,邏輯像數學公式一樣嚴格。正如狄拉克在前言中所說,“然而,數學畢竟是工具,我們應當學會不借助數學形式而掌握物理思想。在這本書中,我試圖把物理放在首位” (注:“不借助數學形式而掌握物理思想”,是熟練掌握了數學形式后,對同學的更高要求,而不是說數學形式不重要)。這種嚴格的物理討論,在教材中非常稀缺( 屈指可數的同樣好的例子,例如《費曼物理學講義》,徐一鴻的果殼系列,溫伯格《量子場論》等)。
第三,嚴格性。把物理意義講清楚而仍保持嚴格性,非常之難。而狄拉克的處理堪稱典范。
這方面,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可觀測量的討論。狄拉克非常小心地說:“我們將假定任何動力學系統的能量總是一個可觀測量 (注:根據上下文,指本征態能構成完備基),除了極簡單的情況可以證明之外,其他情況的證明超越了當代數學分析的能力 (注:當時泛函分析還沒發展完善)。”
這句話實在把我搞糊涂了:厄密算符的本征態形成完備基,這一點是很容易證明的 (并且狄拉克自己在上一節就證明過了)。為什么這里如此小心?而我仔細思考,并且也請教了同事 Andy Cohen 教授之后,才搞明白這里狄拉克真正的意思 —— 無限維厄密算符,和有限維厄密矩陣不一樣,必須考慮邊界條件。
如果在這一點上繼續研究下去,能找到什么狄拉克證明里沒涵蓋到的例子?一個重要的例子就是目前凝聚態的研究熱點:非厄密系統。
不知道狄拉克是已經理解了當時還未完善的泛函分析,還是僅從數學上的嚴謹性,而在這里如此小心。但無論是哪一種,都是狄拉克的大家風范 —— 這就是讀大物理學家的好處。當你看到某些處理異乎尋常地小心,則“皮褲套棉褲,必定有原故”。不像我這種小嘍啰寫的書,如果哪些地方的處理皮褲套棉褲,多半是因為太笨不會脫。
第四,講物理,講數學技能,而不是收集郵票。例如解氫原子薛定諤方程時,寫出級數解。這種講法,可以教給同學解方程的技巧,這種技巧,假設方程還沒有被前人定義成特殊函數,也是能用的。作為對比,如果只寫出特殊函數,剩下的事情交給數學,則是給同學一個黑匣子,未來 Mathematica 解不出的方程,同學往往就無所適從了。
是寫給專家的書
本書當年想必是寫給專家的,具有一定理解門檻(但是當年的學術界比現在小得多,學生也多半是少數專家手把手教出來的)。幾十年后的今天,量子力學的基本理論已經是物理系本科低年級的必修課,不再是科研前沿。但是,本書的簡明風格,對初學者仍不夠友好。建議已經學過量子力學的老師同學,把本書用作重讀和回味量子力學,而不建議初學者用這本書來學量子力學,或主講教師拿這本書當教材(如做教材,也要針對初學者特點,做大量補充)。這是因為,本書的很多特點,對專家來講是優點,對初學者卻意味著困難:
對實驗的描述過于簡略。很多實驗只提一個名詞,接著便進入理論討論,例如利茲組合定律、實驗測得的比熱、雙縫干涉、塞曼效應、反常塞曼效應等。專家往往對這些實驗足夠熟悉,但是初學者可能因沒有介紹實驗細節,而忽略這些實驗對理論帶來的重大啟發,或忽略理論能解釋實驗所代表的巨大成功。
沒有冗余信息:本書沒有廢話,并且“好話不說第二遍”。對于專家而言,書中討論足夠清楚,是十分高效的信息溝通。但是初學者有時難免誤解作者意圖。在重要討論中缺乏反復強調,過于簡潔,可能造成初學者的學習困難(類似信息論中有噪聲的信道沒有加冗余信息做校驗)。
不畫圖。全書沒有任何一張圖。我不知這是性格,技術所限,還是行為藝術 —— 反正沒有經典圖像,干脆一張圖也不給你畫。盡管量子力學的抽象性決定了,過多示意圖可能影響理解,但是在實驗如何進行、函數曲線、概率分布密度等方面,圖像還是能比文字表達更直觀的信息。這些地方,有圖會便于閱讀。
沒有習題。
下文中,我將站在現代人的視角,斗膽評論(狗頭護體),對當代讀者,狄拉克的書缺少什么。當然,這對一本寫于1930年的書而言,是一種輝格史觀式的,不切實際的要求。不過,我這些討論的目的,是希望讀者理解量子力學時,能不局限于狄拉克的年代,而對量子力學有更現代、更全面的認識。
缺憾:對量子場論的現代認識
除科學史研究的興趣之外,本書最后兩章 (電子的相對論理論、量子電動力學)過時了,沒必要再讀。并且,一本現代的量子力學書,也不應該再講相對論性的單粒子量子力學。
這是因為,相對論與量子論的結合是量子場論,而相對論性的單粒子量子力學并不是量子場論的一個完整極限,只是歷史發展中的一環而已。把狄拉克方程當作單粒子波函數的方程,再把波函數“二次量子化”成場,這種對已經定義好的概念的重新解釋,對我們的理解而言,是不必要的負擔。
我們最好從當代量子場論的觀點,更直接地理解:場算符和量子態,從一開始就是不同的東西,不是誰量子化成誰。旋量場算符遵循狄拉克方程,而量子態仍遵循薛定諤方程 (只是哈密頓量不同了,這一點狄拉克書第5章的討論仍不過時)。
缺憾:量子糾纏
當代量子力學中,無論是量子信息、量子計算,還是對量子基礎的研究,量子糾纏都處于核心地位。甚至在當代量子場論、量子引力的研究中,量子糾纏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本書由于成書過早,缺乏對量子糾纏的討論。這個遺憾,也和下文討論的測量,以及量子力學的詮釋密切相關。
缺憾:測量的物理細節
本書從頭到尾的講解都十分清晰,但是具有兩種不同的清晰方式:(1)對粒子沒有被測量時的行為,是“全都講清楚了”的清晰;而(2)對測量本身的討論,則清晰地放置了一個“禁止入內”的牌子。本書把量子不確定性描述為“測量對系統的擾動” (即“測不準”。這在現象學上是正確的,但是在量子力學的大多數詮釋中,應進一步理解為系統根本就不存在“既確定位置,又確定動量”的狀態,即“不確定性”),且把實驗儀器描述為完全經典的對象。這種講法從現代的觀點看,有些過于傳統。
如果采用當代的理解,將測量描述為“量子態與實驗儀器成為糾纏態,再受外界環境影響退相干的過程”,我們就能把量子力學的疆域進一步擴大,并且實驗儀器也不再那么神秘,而是量子理論中可以理解的一環了。直到如今,除了量子信息的專門教材外,采用這種介紹方式的量子力學教材并不多。不過,大家可以讀一下 Coleman 的演講 ( 巧的是,這正是 Coleman獲狄拉克獎時的演講)。
▲西德尼·科爾曼(Sidney Coleman),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
當代量子力學并沒有完全理解測量。我們仍不理解“到底退相干到哪個態”,以及概率到底是怎么出現的。但是,把理解推進一步,把量子迷霧進一步縮小,是物理學的進步,也是物理教學中值得努力的方向。
缺憾:量子力學的詮釋
盡管狄拉克著力討論量子力學的物理理解,但是他原則清晰地避免討論“量子力學規則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也就是,他僅就認識論來討論量子力學,避免討論量子力學的詮釋,避免討論量子力學的本體論。例如,狄拉克寫道:“至于是什么決定了光子是否通過,……,被當作是科學領域之外的問題”。
在量子力學發展的早期,把量子力學研究限制到現象學,限制到認識論,是有效的研究方法。這是因為量子力學與經典力學差異過大,追求“到底發生了什么”,難免會帶有經典力學的烙印 (例如電子軌道)。原則清晰地避免討論本體論,有助于量子力學與經典力學的決裂。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和理解的深入,當我們已經學會了在思考量子力學問題時,免受經典力學誤導,則 “把量子力學研究限制到現象學”,逐漸成了物理學家頭上的一道箍。研究“到底發生了什么”的量子力學詮釋,雖然一直在進行,但長時間內被當作非主流。
不過,畢竟,一道箍困不住物理學的發展。近年來,隨著量子信息、量子計算的發展,量子力學的詮釋重新受到重視。只是,因為這道箍,量子力學詮釋受重視的時間,被大大推遲了。
我認為,一本當代量子力學教材,應當包括對量子力學詮釋的討論。這是因為,
即使教材不談詮釋,同學仍會腦補“發生了什么”。與其讓同學腦補,不如對量子力學的詮釋做科學的介紹。
讓同學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詮釋,有助于同學建立量子力學的物理圖像。只是要提醒同學,我們還不知道世界是否真正這樣運行 (例如多世界是否真實存在) ,這個物理圖像有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思考問題的有效手段 (像記憶宮殿幫助記憶那種) 即可。
讓同學知道存在不同的詮釋,既可以這樣想,也可以那樣想,都是邏輯可能性。從多角度想明白同一個問題,借量子力學詮釋懸而未決之機,剛好是訓練同學思維的一種方式。
對量子力學詮釋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讀 溫伯格或孫昌璞院士的量子力學教材,也可以參考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上對量子力學各種詮釋的介紹 (例如 , 等)。
卷尾:結束了一個時代
讀完這本書的一剎那,我有很多感慨,部分原因,是本書的結尾方式。本書在討論量子電動力學的發散處戛然而止。而本書的最后一句話,作為愿景出現:“希望隨著知識的增長,最終能夠找到能把高能理論納入運動方程方案的途徑,這樣就把高能與低能物理統一在一個方案中。”但是,狄拉克方程之后,又有誰去尋找運動方程呢?洛倫茲不變的作用量、對稱性、對稱性破缺、有效場論將次第登上舞臺。人類理解基礎物理的支點已然移動。
于是,這個結尾,不經意間,像是為一個時代劃上句號,為那個時代的英雄們謝幕 —— 新的時代即將開始,新的風云人物又將引領風騷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我們,還樂于讀狄拉克的書,還能從書里學到很多,實在是個奇跡。
如果你已學過量子力學,希望更多理解其基礎理論,我推薦你也來體驗這個奇跡。
致謝:我對量子力學的很多理解,得益于與我的同事 Andy Cohen 教授的討論。重讀狄拉克過程中,我也多次向Andy 請教,并得到精彩的解答。十分感謝。同時,也感謝讀者一直讀到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