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大阪世博報道組
4月13日清晨,當大阪關西世博會的東大門緩緩開啟時,52歲的松本一洋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編號“No.1”的入場券,成為這場全球科技文化盛宴的第一位觀眾。這位來自日本千葉縣船橋市的男子,用整整40年的執著,在世博會的時光長河里刻下獨特印記。
媒體在現場目睹,開幕前夜強風呼嘯,松本一洋蜷縮在會場外冰冷的瀝青路面上,裹著薄毯與星光作伴。“確實有過放棄的念頭”,他坦言道,“但想到能率先觸摸未來,雙腿就像被釘在了地上”。這份近乎朝圣般的虔誠,令人想起《小王子》中狐貍關于“儀式感”的隱喻——正是對“第一”的執著,讓平凡時刻綻放出神圣光芒。
時間回溯至1985年筑波世博會,少年松本一洋首次接觸立體影像等尖端科技,那種“能量在空氣里炸裂”的震撼,竟讓他在那個閉幕深夜躲在被窩里啜泣。2005年愛知世博會,已屆而立的他毅然辭去食品銷售工作,成為三菱未來館的引導員。當癌癥患者因他的笑容重燃希望并寄來感謝信時,松本一洋突然領悟:世博會不僅是展示科技的舞臺,更是人性光輝的交匯處。
為全身心投入本屆大阪世博會,松本洋一再次做出驚人決定——辭去穩定的公交司機工作,在會期半年間租住大阪公寓?!熬拖癯フ咦冯S圣城”,他比喻說。這種近乎偏執的堅持,恰似日本文化中“一生懸命”精神的現代演繹。當媒體問及世博會的意義時,他摩挲著存有電子票的智能手機笑道:“它是刻進骨髓的生命密碼,教會我如何在平凡中創造非凡?!?/p>
在參觀完中國館與“未來都市”等七大主題館后,松本特意在“地球廣場”靜坐良久。這座融合數字與自然的場域,恰似其人生軌跡的隱喻——科技始終為熱愛讓位,理性始終向溫情低頭。當各國展商追逐“未來感”時,這位普通日本男性用四十年光陰書寫的世博情緣,反而成為最動人的“人類展品”。
夜幕降臨時,松本一洋的身影再次出現在出口處。這次他手中沒有入場券,卻帶著更珍貴的收獲:“每個世博都是時間膠囊,而我,正在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活體紐帶?!被蛟S正如大阪世博會“生命之光”的主題所昭示,當科技照亮未來時,人性溫度才是照亮人心的永恒光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