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搭子就是最棒的夫妻關系”?
在社交平臺上,很多人曬出了一種“搭子型夫妻”:雙方不僅是相互扶持的愛人,更是彼此生活的萬能搭子——飯搭子、旅游搭子、逛街搭子、吐槽搭子、健身搭子......
這種親密關系的核心在于它完美融合了愛人和朋友這兩種身份,作為愛人能夠為彼此提供浪漫和安全感,而作為朋友,他們又能做到無話不談,一起分享生活中的點滴。
心理學研究也發現,對于那些結婚了 15 年以上還能感到幸福美滿的夫妻來說,幸福的秘訣就在于他們都認為“愛人是我最好的朋友”和“我很喜歡對方這個人”,而不是浪漫、激情和兒女這些因素。
那么,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種“搭子型”愛情。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搭子型”愛情是一種相伴的浪漫
在愛情心理學中,“搭子型”夫妻關系很符合相伴之愛(Friendship-based Love)的定義,指的是一種令人感到舒心、溫情和信任的愛戀,它以深厚的友誼為基礎,包含相伴相隨、共同的愛好活動、互相關注和分享喜悅。
有調查研究發現,44% 的年輕人在婚前就已經認為對方是自己最親近的朋友,并且大部分恩愛長久的愛情最終都會展現出相伴之愛的特征。
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所有的愛情都是由三個構成成分組合而成的,就像愛情三角形的三條邊,不同的組合可以描繪出各種各樣的愛情類型。這三個成分包括:
·代表情感聯系的親密(intimacy)
·代表熱戀著迷的激情(passion)
·代表理性決策的承諾(commitment)
下面這張圖,代表了愛情三角理論中典型的 7 種愛情類型,相伴之愛就是其中之一,指的是一種結合了親密和承諾,但缺乏激情的愛情。
圖源 :參考文獻[2]
從愛情三角理論看來,相伴之愛似乎并不完美,也沒有那種愛情的“浪漫”,但是為什么長相廝守的愛人之間常常會展現出相伴之愛呢?
我們都知道,代表著激情的熱戀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研究發現,這種熱戀期往往最多只能持續 12~18 個月。這是因為熱戀會激活大腦的獎賞與動機系統,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讓我們感到高度的愉悅和滿足。同時也會抑制 5-羥色胺(也叫作血清素)的分泌,它平常專門負責保持情緒的穩定性,當它的水平下降時,相當于放開了大腦的情緒閥門,讓我們盡情沉浸在熱戀帶來的強烈情緒體驗中。
所以,多巴胺和 5-羥色胺之間此起彼伏的協同效應,其實就是熱戀期激情和新鮮感的來源。
那么,12~18 個月后會發生什么呢?
這時候就會出現一種“享樂效應”,我們的大腦逐漸習慣了愛情當中大量多巴胺帶來的愉悅感,體驗到的激情和新鮮感隨之消退。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戀愛一段時間以后,我們很快會發現對方似乎并不是那么完美,愛情也不能真的“當飯吃”。
但這并不意味著愛情一定會逐漸消耗殆盡。英國的一項心理學研究調查了 16000 多名參與者的親密關系狀況,結果發現,親密關系持續時間越長,雖然激情成分會變少,而親密和承諾成分仍然是與日俱增的。
這是因為代表著溫情和信賴的親密成分,就像依戀關系一樣,是需要長年累月的相處磨合才能發展出來的。當我們樂意成為對方的萬能陪伴搭子時,雙方的共同活動和傾聽分享能夠促使提升愛情中的親密和承諾成分,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系,這其實就是一種美好的相伴之愛:不是熱戀期的盲目迷戀,而是在關系中感到踏實和信賴,欣賞對方的優點,接納包容對方的缺點,并享受彼此的陪伴。
所以,浪漫的定義其實也不是統一的,而是會隨著愛情的不同發展階段,而呈現出不同的體驗,成為對方的萬能搭子又何嘗不是一種“最長情的告白”呢?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相伴之愛的五個特征
有些人可能還會覺得,搭子型夫妻不就是一種“形式婚姻”嗎?兩個人看似是夫妻,但其實只是搭伙過日子罷了。
但真正的相伴之愛并非如此,而是愛情從一開始的盲目熱戀,逐漸轉變為一種在平淡生活中日積月累的依賴與支持,是一種比激情更深層次的情感聯結,呈現出深刻而溫馨的情感狀態。
我們可以從以下五個特征來判斷自己是否處在相伴之愛中,越是符合這些特征,越能表明你與伴侶之間是相伴之愛。
1.我們之間友情與愛情并存
友情與愛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當伴侶雙方能夠同時體驗到愛情和友情兩種情感體驗時,既能享受到甜甜的愛情,也能保持朋友間那種輕松自由的相處模式,共同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這會讓感情變得更有深度和韌性。
2.在共同的活動中表達愛意
樂意成為對方的萬能搭子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種愛意的體現,代表著我們享受與對方一起吃喝玩樂、健身、旅游等共同活動的過程。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可以直接用語言表達出欣賞和愛意,就更能體現出深厚的相伴之愛。
3.我對伴侶有著堅實深厚的感情
這是一種雙方在長時間的相處磨合中,不斷積極溝通和相互理解而積累下來的情感厚度。無論外界如何變化,雙方各自的工作有多忙,情緒有多么糟糕,彼此之間的感情始終是穩固可靠的。
4.我們在相處時能夠一起歡笑
歡笑是情感交流中最自然的語言,在相伴之愛中更是如此,伴侶雙方會經常一起回憶過去的趣事,互相調侃對方的小習慣,時不時會默契地發出一些旁人所不理解的笑聲,這其實都體現了雙方對感情的滿意程度。
5.Ta 是最可愛的人之一
情侶之間經常會用可愛來形容對方,這種對伴侶產生的可愛感,其實不僅是對外貌或行為的欣賞,更是一種深層次的情感認同。這說明雙方會從生活的點滴和平凡的舉動中發現對方獨特的魅力,感受到對方真實的自我,是發自內心地肯定和喜愛對方的閃光點,這種積極認同能夠讓雙方的感情變得越來越深厚。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如何培養相伴之愛?
總而言之,雖然愛情的形式可能有成千上萬種,每個人的愛情體驗都是非常獨特的,但是從心理學上來說,每一份長久幸福的愛情都免不了會有熱戀的消退。重新構建起雙方的情感依戀,就會有可能再次體驗到相伴之愛帶來的溫情和支持。
下面我們就介紹幾種有效的心理學方法,幫助我們在與伴侶的日常相處中,培養和鞏固這種陪伴感。
1.采用肯定式溝通
心理學研究發現,溝通問題是婚姻中最常見的問題,有接近 50% 的初婚離婚都是因為不健康的溝通模式,其中普遍出現的一個例子就是退縮型互動模式(Pattern of Withdraw pattern of interaction),指的是一方試圖溝通,而另一方則回避溝通,甚至是雙方都回避溝通的互動模式。
回避溝通的常見表現不僅是沉默或冷戰,還包括否定對方的想法和情緒,認為它們不存在、不應該或不重要等,例如總是會說“你想太多了”“你怎么總是這樣”“別大驚小怪的”,這會讓對方感到自己是不被理解、尊重和認可的,心中的不滿情緒就會逐漸積累起來。
因此,在親密關系中,建議大家都采用肯定式溝通(Confirming communication),即一種積極、有回應的溝通方式,傳遞出“我理解你”“我在乎你”的情感信號,從而促進雙方建立起安全的情感依戀關系,例如:
· 當對方表達困擾時:“對這種事情感到難過很正常,我理解你的感受,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好嗎?”
· 當對方分享喜悅時:“太好啦!你也太棒了吧!我也好開心啊!”
· 當看到對方低落時:“我看你好像壓力很大,如果你需要傾訴或我幫忙分擔,我一直都在的。”
2.與對方成為“新鮮感”搭子
心理學研究發現,伴侶雙方的共同活動能夠有效地降低婚姻中的厭倦情緒,為感情注入激情和新鮮感,更重要的是能夠增強愛情中的親密成分,培養出平靜而深厚的相伴之愛。
因此,在日常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去找到能讓雙方結成“搭子”的機會和活動。不過,要注意的是,僅僅做日常活動的搭子是不夠的,最好是能夠發掘一些新鮮的、具有挑戰性的活動,例如學習新的舞蹈、攀巖、徒步等,這不僅能夠讓雙方感受到新鮮刺激,還能在挑戰的過程中增強彼此間的信任。
3.尊重彼此的獨立性和個人發展
自我擴展理論(Self-Expansion Theory)認為,人們在親密關系中,不僅需要獲得情感支持,還需要追求自我的成長,當人們在關系中體驗到較高的自我擴展時,往往能夠促進關系的滿意度和持久性。
所以,即使是親密的伴侶之間,也需要擁有個人成長的獨立空間,例如支持對方發展個人愛好、尊重對方的個人時間等,這不僅不會削弱伴侶的聯系,反而有助于雙方激發出新鮮感,為關系帶來更多的積極能量和可分享的體驗,培養出深厚的相伴之愛。
總結:
其實,現在已經有不少心理學家逐漸認為,愛情不應該被明確劃分為不同的類型,而是強調愛情是復雜的,我們在愛情的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豐富體驗,這些豐富體驗的組合正是每一份感情的獨特之處,它可以是浪漫狂熱的,也可以是細水長流的,重要的是我們對當下的愛情體驗感到舒適和安全。而當缺失這些體驗時,建議大家能積極與伴侶做出溝通和改變,直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份愛情體驗組合。
參考文獻
[1] Grote, N. K., & Frieze, I. H. (1994). The measurement of Friendship‐based Love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3), 275-300.
[2] Sternberg, R. J. (2006). A Duplex Theory of Love. In R. J. Sternberg & K. Weis (Eds.), The new psychology of love (pp. 184–199). Yale University Press.
[3] Lauer, R. H., & Lauer, J. C. (1986). Factors in long-term marriag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7(4), 382-390.
[4] Xu, X., Aron, A., Brown, L., Cao, G., Feng, T., & Weng, X. (2011). Reward and motivation systems: A brain mapping study of early‐stage intense romantic love in Chinese participants. Human brain mapping, 32(2), 249-257.
[5] Weger Jr, H. (2005). Disconfirming communication and self-verification in marriage: Associations among the demand/withdraw interaction pattern, feeling understood,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2(1), 19-31.
[6] 羅蘭?米勒. (2015). 親密關系(第6版). 人民郵電出版社.
策劃制作
作者丨ACC心理科普 科普作者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
策劃丨鐘艷平
責編丨鐘艷平
審校丨徐來 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