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情驛站 素材/周慧芳
(真實故事改編,已申請全網(wǎng)維權(quán),人物均為化名)
我盯著手機銀行轉(zhuǎn)賬記錄發(fā)呆,這個月又給兒子轉(zhuǎn)了3000元。女兒剛發(fā)來的5000元孝敬金還熱乎著,轉(zhuǎn)眼就填進了兒子的房貸窟窿。
女兒林悅在深圳當程序員,年薪40萬卻只租著15平米單間。兒子林浩在老家事業(yè)單位,月薪5000卻開著30萬的車。上個月家庭聚餐,女婿無意間說起房貸壓力,我夾菜的筷子突然千斤重。
中國社科院《當代家庭經(jīng)濟流動報告》顯示,65%父母存在"劫富濟貧"現(xiàn)象。我就像個不合格的會計,把大女兒匯來的錢悄悄轉(zhuǎn)進小兒子的賬戶。直到上周末視頻時,外孫女指著兒童手表問我:"外婆為什么只給舅舅買電話手表?"
兒子結(jié)婚時我掏空積蓄付了首付,女兒婚禮卻只包了2萬紅包。今年父親病危住院,女兒連夜打來10萬救命錢,兒子卻支支吾吾說車貸還沒還清。深夜病房里,心電監(jiān)護儀的滴答聲和我的眼淚一起砸在繳費單上。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說過:"偏心的父母都在鑄造兩把刀,一把捅向被虧待的孩子,一把刺向被溺愛的孩子。"女兒越來越沉默的朋友圈,兒子愈發(fā)理直氣壯的索取,都在印證這個殘忍的真相。
前天女兒寄來體檢報告,"中度焦慮"的診斷刺痛我的眼。轉(zhuǎn)賬記錄里整整齊齊的5000元標注著"給爸媽買營養(yǎng)品",而兒子的收款備注永遠寫著"急用"。我突然想起她六歲那年,把幼兒園發(fā)的唯一塊巧克力掰成兩半,大的那塊塞給了弟弟。
當親情變成精密計算的資產(chǎn)負債表,我們是否早已輸?shù)袅俗钫滟F的親情本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