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相信許多人都聽過這動人的旋律,而這句歌詞便來自于電影《鐵道游擊隊》的主題曲。
電影中的故事并非虛構,而是由真實事件改編而來。從1938年到1945年,鐵道游擊隊以臨沂——棗莊段鐵路和棗莊——臺兒莊段鐵路為軸線,以人民群眾的支持為基礎,在魯南地區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長期斗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但如果研究過鐵道游擊隊的歷史,就會發現一個重要人物在電影中被隱去了,此人正是鐵道游擊隊最早的隊員、創始人之一的徐廣田。《鐵道游擊隊》小說的作者劉知俠在創作過程中把徐廣田的事跡分配給了其他角色,這一人物也就沒有出現在小說和電影中。而他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徐廣田叛變了。
時間回到1946年夏天,劉知俠正在奮筆疾書,準備創作一本以鐵道游擊隊為主題的小說。為了這次創作,劉知俠可不僅僅是進行了幾次采訪那么簡單。他不但冒著生命危險進入微山湖根據地,還和鐵道游擊隊的隊員們同吃同住了幾個月時間,充分感受他們的生活,從而得到了大量創作靈感。
可就在劉知俠創作“徐隊長劫軍列”故事的時候,徐廣田叛變投敵的消息傳了過來,令他大吃一驚。他清楚地記得自己在根據地的時候游擊隊隊員們是如何稱贊徐廣田的:勇敢、豪爽,講義氣,為了掩護戰友撤退敢孤身對抗鬼子,是標準的“好漢”。這么一位令人敬仰的英雄,怎么就叛變了呢?
更尷尬的是,徐廣田叛變的事情已經傳開,那以他為原型創作的故事還能發表嗎,他還能算英雄嗎?從如今保存的劉知俠創作手稿中就能看出他的糾結與無奈,英雄成了叛徒,他一時也不知該如何處理徐廣田的故事了。
因此盡管《鐵道游擊隊》的創作1946年就已開始,但小說直到1954年才正式出版。這其中固然有劉知俠轉而創作其他作品的原因,但徐廣田的叛變顯然也是重要因素。最終劉知俠找到了一種相對折中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將徐廣田的故事“移植”到其他人物身上,這樣他的事跡保留下來了,他本人則不再出現在小說中。
那么,徐廣田究竟有何貢獻?又為何叛變呢?最后結局如何了呢?
1937年底,日寇進犯山東,山東軍閥韓復榘棄城而逃,將齊魯大地的大好河山丟給了侵略者。但放棄抵抗的僅僅是韓復榘,山東人民從未停止過抗爭,鐵道游擊隊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38年,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的洪振海和王志勝來到棗莊,在嶧縣建立情報站,這個情報站正是鐵道游擊隊的前身。這支隊伍最初只有兩把短槍,十名青年,徐廣田正是其中之一,鐵道游擊隊正是以他們為核心建立起來的。
皖南事變后,鐵道游擊隊迎來了高光時刻。由于蔣介石再次掀起反共高潮,悍然進攻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的大批干部被迫向北方轉移。一路上他們既要面對日軍的圍追堵截,又要面對國民黨軍的明槍暗箭,可謂危險到了極點。
關鍵時刻,鐵道游擊隊臨危受命,擔負起了掩護新四軍干部轉移的任務。他們熟悉當地地形和道路,又將日偽軍換防規律摸得一清二楚,成功將干部們安全送往目的地。劉少奇、陳毅、羅榮桓、葉飛都在這批干部中,鐵道游擊隊的貢獻有多大可想而知。
此外徐廣田還多次襲擊日偽軍列,奪取日偽軍的彈藥補給。掩護部隊突圍時他也毫不含糊,總是讓大家先撤,自己留下來斷后。
正是因為掩護干部轉移和襲擊日偽軍等一系列貢獻,徐廣田也多次被表彰。1943年,山東軍區召開全省戰斗英雄大會,徐廣田被評為甲級戰斗英雄,這也是后來劉知俠到微山湖根據地后重點了解徐廣田的原因之一。
然而徐廣田雖英勇,卻也有一些缺點。抗日時他毫不含糊,但平時他容易感情用事,和同志之間也是斤斤計較,還曾在戰利品分配問題上和同志產生沖突。他做事有很強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總想著自己出風頭,這也讓他非常在意得失,總是和別人比較。
并且徐廣田還不愿意學習文化,不肯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設,只盯著眼前的事情。上級讓他多學習,他卻覺得“我是打仗的,認這些字有什么用”。這些問題長期積累下來,就為其叛變埋下了伏筆。
抗戰勝利后,鐵道游擊隊接受整編,大隊長劉金山調任魯南鐵路局副局長,王志勝則成了辦公室主任,另外還有不少人獲得了提拔。而徐廣田職位沒變,依然是中隊長。這就讓徐廣田很不滿,他認為這是領導有意忽略他的功勞,讓其他人爬到他的頭上。
但實際上,上級這么做正是因為重視徐廣田。徐廣田這個中隊名為“長槍中隊”,這個長槍不是冷兵器長槍,而是步槍、狙擊槍等槍身較長的槍支。這隊伍可不一般,用的都是一水的日式裝備,基本都是抗日時從鬼子那里繳獲的,在當時算先進武器了。
因此上級考慮到這支隊伍武器先進,內部又已經磨合成型,不忍心將其拆散,這才將其保留下來,沒有整編,繼續讓徐廣田當中隊長。如果徐廣田在這條道路上堅持下去,必然被重用,未來成為開國少將也是很有可能的。
可惜的是,徐廣田卻為短期利益所左右,沒有理解上級的苦心,還多次公然抱怨。1946年上級又給了他一個機會,讓他去臨沂學習,可他居然一氣之下回了滕縣老家。
當時全面內戰已經爆發,國民黨軍正向魯南挺進,而滕縣正處于敵我之間的地帶。魯南軍區意識到徐廣田處境危險,很可能被敵人利用,立即派原鐵道游擊隊副政委鄭惕帶一個連趕往徐廣田老家,準備把他接回來。
可惜鄭惕等人還是晚了一步,國民黨特務發現徐廣田意志動搖,意識到可以在這個昔日戰斗英雄的身上做文章,便立即對其進行拉攏。徐廣田一開始沒有同意,但最終還是屈服于高官厚祿的誘惑,在鄭惕等人到來前就跟著敵人走了。
此后敵人在臨城大擺宴席招待徐廣田,又任命他當特務連長,國民黨趁機就此事大肆宣傳,造成了惡劣影響。不過敵人實際上對徐廣田也很防備,徐廣田干了兩個月連長就大失所望,堅決離開了。
但此時徐廣田叛變的事情已經廣為人知,建國后他因此被捕。因為徐廣田為國民黨做事期間并沒有干什么出格的事情,兩年后他又被釋放了。只不過此時被視為叛徒的徐廣田已經在社會上舉步維艱,1960年他在貧病交加中逝世。
有人說英雄與叛徒只在一念之間,但其實并非如此,影響這“一念”的是人長期以來的價值觀,徐廣田的個人英雄主義傾向和不愿學習的思想其實已經注定了他容易動搖。我們不應該因為他的叛變就否認他過去的貢獻,同樣也不應該因為他的貢獻就對他的叛變輕描淡寫。人性是復雜的,徐廣田的經歷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