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樹下走,屎從天上來”,最近,鄭州繁華鬧市區一條讓人又愛又恨的“天屎之路”引發關注。
圖片來源:大象新聞
據大象新聞報道,緯一路位于鄭州市金水區的鬧市之中,道路兩側高大的法桐整齊排列,每年春夏都滿樹蒼翠,吸引大量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夜鷺在此筑巢。然而,如此人鳥共處的“副產品”也讓不少市民“頭大”:在枝葉間飛來飛去的鳥兒可能隨時“如廁”,使得路面上、停放的車頂上到處是白花花一片,一些路邊商戶不得不撐傘做生意,路過的行人也不時會被鳥屎“襲擊”。
有關“天降鳥糞”現象的治理問題,隨之受到熱議:有人提倡寬容,保障鳥類安穩生存繁衍的環境,也有部分市民和周邊商戶表示受到困擾,要求把鳥遷走、把樹砍掉。
其實,對于“天屎之路”的治理問題,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不管是為了保護鳥類家園而忽視市民苦惱,一味勸其“忍一忍”,還是為了減少鳥糞而強行趕走鳥類,恐怕都失之偏頗。在充分的公共討論中達成文明共識,努力尋求兼顧各方利益的應對之道,可能才更符合精細化、人性化治理的理念。
事實上,一些居民之所以主張遷走鳥類,更多是出于非常本能的抵觸心理——畢竟,沒有人喜歡隨時可能被鳥糞“砸中”的狼狽感。在一些樸素的感知中,這些鳥可能就是不折不扣的“入侵者”,它們飛走后,也不難找到其他地方棲息。
但是,據專家介紹,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夜鷺就飛到了鄭州,在黃河南岸及附近魚塘覓食,后被漁民驚擾,便遷至“天屎之路”附近。而且,夜鷺具有較強的戀巢性,強行遷走可能并不現實。
在公共討論中,這類圍繞歷史溯源和生態知識的講解,本身就是一堂生動的科普課。相信在了解事情始末、信息更加充分的情況下,也會有更多人超越直觀感知的局限,激發出愛護動物的情感,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層面思考問題的解決之道。
“天屎之路”并非這里獨有,此前一些地方在應對心態和具體舉措上的做法,值得關注和借鑒。比如,在寧波大學主校區進門的主干道兩側,也有一條類似的“天屎路”。對此,同學們打趣道:“對NBUer(寧波大學學生)來說,不體會一下‘屎’到臨頭的感覺,大學生活是不圓滿的。”2024年,該校物理專業本科生路集善還以此為靈感,寫了一篇推導“被‘天屎’擊中概率”的論文。為了幫助師生抵御“天屎”,寧波大學也專門推出了“白鷺林下專用傘”。
從營造愛護鳥類的社區氛圍,到幽默以對的心態調整,再到具體可行的防護手段,寧波大學師生的做法,其實帶來了不少啟示。比如,有關部門可以通過有趣的“玩梗”宣傳、生態科普等,激發更多人的共情心態和環保意識,提高“人鳥和諧共處”的接受度。類似安裝可移動樹冠防護網、設置必要路段的遮擋連廊、發放雨傘和清洗劑等務實做法,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過路者和周邊商戶的困擾,有效緩解人鳥矛盾。
此外,正如有專家所說的,夜鷺所代表的鳥類選擇了鄭州的“天屎之路”,本身就是對此處環境的高度認可,當出現更適宜的環境時,“它自然而然就去了”。
因此,相較于當下粗暴地“一趕了之”,從長計議,科學開展綠植補種工作,有序規劃濕地公園和鳥類棲息地,引導鳥類自然遷往合適的生活環境,才是更為負責、更加人性化的做法。
撰文/任冠青
編輯/黃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