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湖北省博物館拍攝的隨州曾侯乙編鐘。新華社發
這是位于少林寺的《達摩一葦渡江像》碑(資料圖片)。 新華社發
17日,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傳來好消息——
新一批文獻遺產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世界記憶再添寶貴財富。其中包括我國申報的《隨州曾侯乙編鐘》《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我國與斯里蘭卡聯合申報的鄭和遺存《布施錫蘭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
“世界記憶名錄”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2年發起的,旨在實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中規定的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任務,促進文化遺產利用,提高人們對文獻遺產重要性的認識。
其所指文獻遺產不僅包括紙莎草紙、羊皮紙、棕櫚樹葉、木片、石片、紙張等傳統載體,還包括錄音、電視電影作品和數字媒體等新型媒體。
新增的三位中國“成員”保存著怎樣的記憶?
武漢東湖之畔,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展廳內,三層八組65件青銅編鐘的原件懸掛在曲尺形的銅木鐘架上。其上清晰可見的銘文,令參觀者流連忘返。
曾侯乙編鐘銘文是目前已知唯一的中國先秦官方音樂理論文獻,以聲音和文字相互印證的方式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類的音樂記憶。
河南嵩山,少林寺碑碣(566-1990)現存499通,呈現出1424年較為完整連貫的石刻歷史文獻序列。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軍事、文化等多個方面,既見證了少林寺的形成與發展,也真實記錄了中國與印度、日本、韓國、蒙古國等國家之間的文明交流與互鑒進程。
目光移向海外。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國家博物館主展廳正中的“鎮館之寶”來自中國——這座“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是600多年前由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時所立。其上記載鄭和船隊在此巡禮圣跡、布施香禮的碑文,至今仍清晰可見,常有游客在此駐足欣賞,感受穿越悠悠歷史的友好刻印。
本次入選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包括本次入選的文獻遺產,我國目前已有《本草綱目》《黃帝內經》《南京大屠殺檔案》等18項文獻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意味著它們不僅是中國的文化瑰寶,也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記憶財富。
為文化檔案的保護與傳承注入新的動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希望通過建立《世界記憶名錄》、授予標識等方式宣傳這些珍貴文獻遺產的重要性,對它們實現有效保管和搶救,進而促進這些人類遺產的廣泛應用。新加入的中國“成員”也必將受到更多的關注和保護。
為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寶貴經驗——
本次入選的《少林寺碑碣(566—1990)》及《布施錫蘭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都反映著歷史上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對話,在展現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的同時,更有助于豐富世界記憶遺產的多樣性、展現人類文明的和諧共生。
“文化交流合作是國與國建立合作關系的最堅實基礎。”斯里蘭卡外交、外國就業與旅游部副部長魯萬·拉納辛哈表示,此次申報成功是兩國文化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有力提醒著我們,兩國擁有著相同的記憶、相通的歷史,這是維系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
據悉,以此次《布施錫蘭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入選為契機,斯里蘭卡和中國將繼續在考古、教育和旅游等領域進一步合作。 據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