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8日電 題:給殘疾人一束光!持續15年文化周照亮精神生活
新華社記者魏冠宇、貝赫
春日里的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圖書館內,溫暖的畫面打動人心——
一場讀書會后,誦讀志愿者們繞過圍桌走向自己熟悉的視障朋友,熱情握手、互致問候,“有一陣沒見了”“聽聲音你的感冒好了,你的手真暖”。
這是正在全國各地開展的2025年全國殘疾人文化周活動中的一幕。4月16日,這一已經持續15年的品牌活動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啟動。
4月15日,殘障人士在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排練扇子舞。新華社記者貝赫 攝
我國殘疾人總數超8500萬,約占總人口6%。近年來,殘疾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愈發便利豐富,如一束光照亮精神生活,帶動廣大殘障人士以頑強意志,書寫自己的精彩人生。
他們走出家門,享受撲面而來的文化春風——
包頭市圖書館為視障讀者免費發放安全馬甲,開展3100余場線上線下活動,服務近62萬人次;鄂爾多斯市文化館全面無障礙改造,館舍內外遍設坡道、盲道和扶手,預留輪椅容膝空間,方便殘障人士定期參加書畫、朗誦、舞蹈等文化活動……全國殘疾人文化周的一項項活動,正是我國殘障人士日常平等參與文化生活的溫暖縮影。
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
以視障人士為例,目前,全國各級公共圖書館共有盲人閱覽室坐席3.5萬個、盲文圖書1.5億冊、視聽文獻22.9億冊、音視頻資源總量超167億小時。盲人數字閱讀推廣工程推動全國400家公共圖書館配備近19萬臺智能聽書機設備,在線累計交互1億余次、3583萬小時。
他們融入社會,積極參與火熱的文化實踐——
“大塊涂色不難,倒是這種小細節要費些心思。”在呼和浩特市文化館,23歲的姚靜在柜臺前向顧客大方介紹自己創作的掐絲琺瑯彩畫。
姚靜患有矮小癥,加入她所在的工坊已有6年時間。掐絲琺瑯、剪紙、宋錦……幾年間,她對非遺文創制作從一竅不通逐漸變得得心應手。
4月17日,在呼和浩特市牧勒工坊就業的姚靜在呼和浩特市文化館整理攤位上的非遺文創產品。新華社記者魏冠宇 攝
“能與美麗的文化相伴、做有意義的事,每天都很開心。”姚靜還有十幾位殘障同事,“懂技能、有收入,我們的生活和普通人差別不大。”
目前呼和浩特市有殘疾人就業創業機構26家,已帶動528人穩定就業;殘疾婦女就業增收項目中,已有一家獲評全國首批“美麗工坊”。
中國殘聯相關負責人表示,到今年底,全國將打造100家“美麗工坊”企業或機構,幫助1萬名殘疾婦女在手工制作領域實現就業增收。
“千萬殘疾人朋友勇敢走出家門、走向社會,由文化活動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成為文化生活的主角。”中國殘聯副主席張衛星說。
他們自信自立,傳遞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烏云還挺大膽,頂在頭上吹不散。我抓在手里捏成棉花糖,什么煩惱不能忘?”
16日晚舉行的文化周啟動儀式上,9歲盲童小涵穿著白紗裙演唱了一曲《小美滿》,歌聲稚嫩清亮。
“我不緊張,都是‘老演員’了。”上臺前,她笑著告訴記者,語調輕快而自信。
讓小涵格外激動的是,自己的偶像——包頭市石拐區殘聯理事常彬就坐在臺下觀看表演。常彬,如今28歲,雖患有矮小癥,但她的聲樂、古箏和鋼琴表演已登上國內外多個專業舞臺。
“只要走出第一步,你也可以的!”這是常彬對殘障觀眾說的最多的話。
“我想像常彬姐姐一樣,鼓勵更多小朋友參加文化活動。”這是小涵的小目標。
舞蹈《千手觀音》迄今全球巡演2200余場,全國30余家“美麗工坊”殘疾婦女近300件文創作品展亮相法國巴黎,展現精湛技藝……我國殘障人士以獨特的生命體驗淬煉文化精品,將東方美學、中國故事傳遍世界。
“殘疾人文化從幕后走到臺前,從小眾走向大眾,成為一道特殊風景。”張衛星說,“這些飽含生命力量的作品,以殘缺詮釋完整,用有限抵達無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