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網紅“甲亢哥”。圖片來源:“甲亢哥”社交媒體
近日,美國網紅“甲亢哥”(IShowSpeed)的中國直播之旅,在海內外社交平臺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中國熱”。數千萬網友跟隨這位主播的鏡頭,漫游中國8座城市,累計瀏覽量超10億。直播中的各個切片在海內外各個平臺溢出,正面評論如潮,“甲亢哥”本人也因此獲得“野生外交官”的新綽號。這一現象不禁讓人發問,為何這種“一鏡到底”、略顯粗糙的民間敘事更具傳播力?
答案或許在于真實的力量。
那些經過精心剪輯和包裝的傳統作品,追求完美,制作精良。然而,這種敘事手法在年輕一代,尤其是“Z世代”受眾中,容易造成疏離感。“甲亢哥”的粉絲絕大多數是歐美年輕人,他們或許鮮少關注傳統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卻愿意跟隨這位網紅的直播,重新認識中國。這說明,在數字時代,受眾更渴望看到真實、接地氣的內容。
文化傳播最直接的功能是建立人與人的連接。當全球觀眾看到“甲亢哥”在長城上與素不相識的中國游客自拍互動,在重慶街頭被辣得滿頭大汗又樂在其中,在成都見到大熊貓而激動落淚時,這些個人化的情感表達完成了對中華文化的“轉譯”。這種真實的生活場景觸發了最直接的跨文化情感共鳴,而這種共鳴,恰恰是打破偏見的開始。它讓外國網友看到了一個鮮活、立體的中國,打破了西方媒體多年來編織的“偏見濾鏡”,也讓無數外國網友被中國深深“圈粉”。
“甲亢哥”的中國行,不僅是一次個人的旅行,更是一場成功的民間外交。當西方流量密碼撞上東方古老文明,這場對話不僅刷新了國際受眾對中國的認知,更揭示了一個深刻命題:在數字時代,部分文化傳播的規則正在被重寫。民間敘事成為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全新載體。
在全球化面臨諸多挑戰的今天,民間對話顯得尤為重要。民間對話鮮有宏大的主題,偏重以平等、好奇的姿態記錄普通人的生活瞬間。但正是這種表達反而對受眾更具吸引力和接受度,讓文化傳播從“說教”變為“分享”,從“輸出”變為“對話”。
網絡新媒體傳播正在逐漸向“用戶生成內容”(UGC)轉移。面對這一傳播范式的轉變,我們也亟待一場理念革新:其一,“好內容”還需要好的傳播方式,能否吸引受眾成為關鍵。要用更加吸引受眾眼球的方式,才能讓傳播更有成效。其二,文化傳播的效能評估標準從以往的“我們說了什么”轉變為“受眾接受了什么”。傳播的最終目的是讓受眾理解、接受并認同。因此,評估標準應更加關注受眾反饋。
與此同時,面對越來越多的網紅成為“民間文化大使”這一新特點,我們需要構建更為開放包容的文化傳播新生態。一方面,要認識到在注意力經濟時代流量對話語權的重塑作用。網紅憑借自身的影響力和傳播力,能夠在跨文化傳播中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培養一批既精通中華文化,又熟悉國際傳播語境的文化“轉譯者”。政府和社會應積極為這些“轉譯者”創造更多接觸多元中國、深入理解文化深度的機會,讓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使其成為合格的“民間文化大使”。
未來的文化傳播,需要更多“破壁者”,并通過他們以最本真的方式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
當然,民間敘事并不能取代官方傳播,而是提供了一種補充,為文化傳播增添更多維度。講好中國故事需要的不是單一聲音,而是多元合唱;不是完美敘事,而是帶著生活皺褶的真實故事。
唯有如此,中國文化的全球傳播才能從一時的“熱”變為持久的“潮”,才能更好地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文化力量。
記者:馬嘉悅
文字編輯:李恒
新媒體編輯:石偉強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