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明現任德陽天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政協第九屆德陽市委員會常務委員,四川省索橋核心受力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作為政協委員,他忠誠履職、積極參政,始終將群眾心聲與地方發展緊密結合,為德陽經濟社會建設建言獻策。
秉持初心,彰顯使命擔當
黃安明深耕索橋行業25年,始終扎根技術一線,主持完成國內外150多座索橋核心部件產品的技術研究,攻克多項 “卡脖子” 難題。他主動肩負國家 “交通強國” 戰略核心工程,領銜攻關主跨世界第一的張靖皋長江大橋(主跨2300米)、世界首座2000米級雙層公路懸索橋獅子洋大橋(主跨2180米)等超級工程的核心部件技術研究,以 “匠心鑄橋魂,創新攀高峰”的信念,推動中國橋梁技術邁向世界前沿。在社會責任面前,他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投身公益事業: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發生后,他積極參與企業及政府組織的救災募捐與防控工作,多次捐款并為武漢寄送抗疫物資,獲德陽市 “科協系統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榮譽。
潛心科研勇擔當,突破技術瓶頸關
黃安明以 “科技報國” 為己任,直面行業技術瓶頸,用創新助力中國橋梁技術自立自強。在甌江北口大橋建設中,面對工期緊迫、無先例可循的全球首例“A字型混凝土剛性中塔懸索橋”梳齒型索鞍整體摩擦板焊接難題,他帶領團隊夜以繼日科研攻關,主研 “索鞍整體豎向摩擦板窄深空間焊接成型技術”,研發數控焊接設備實現自動化焊接合格率100%。該成果填補國際空白,經權威機構評價達 “國際領先水平”,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為項目節約造價約1.3億元。
陽寶山大橋項目中,針對我國首次采用“AS法架設主纜”的技術挑戰,他帶領團隊完成“AS法架設主纜索鞍抗滑移試驗研究” 等4項科研課題,成果填補國內空白,為大橋結構設計定型和順利建設提供保障,推動我國懸索橋施工技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他創新研發的分體組合擺軸式散索鞍結構,通過減小構件尺寸和重量,降低制造、運輸、安裝難度,成果達 “國際先進水平” 并獲國家發明專利。在開州湖大橋應用中,該技術為施工單位節約現場修建施工便道費、安裝施工措施費等近400萬元。
針對傳統鑄造技術的局限,他首創高性能輕量化鍛焊索鞍及成套制造技術,以“鍛鋼 + 高強鋼板”組合工藝替代傳統鑄造,材料用量減少30%、性能提升40%以上,顯著降低能耗、污染和碳排放。該成果達 “國際領先水平”,獲國家專利2項,首臺套應用于貴州花江峽谷大橋,并在西香高速等重點工程推廣,助力我國懸索橋技術實現從 “跟跑” 到 “領跑” 的跨越。
創新驅動結碩果,引領行業高質量
秉持“科研服務工程,創新賦能產業”理念,黃安明以豐碩成果推動行業技術升級。他累計榮獲國家發明專利19項、實用新型專利百余項,9項成果中6項達“國際領先”、3項達 “國際先進”水平;參編標準3部,發表論文20余篇;主持參與省級重點科技項目3項,獲省級科技進步獎和行業學會(協會)科技獎10多項。近三年,其主研技術成果轉化為企業帶來約2.1億元訂單、創稅約1172萬元,提升市場地位并帶動上下游企業新增產值超億元。鍛焊式索鞍等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實現了綠色制造與經濟效益的協同發展。
薪火相傳育英才,科技報國踐初心
黃安明踐行“人才強企”戰略,構建“導師帶徒 + 項目練兵”培養模式,與科研院所、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通過“送出去學、請進來教”,培養工程碩士3名、高級工程師10名、工程師近30名,其中3人晉升副總工程師、30多人成為技術骨干。作為企業技術帶頭人,他領銜建成省級索橋核心受力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助力企業技術實力穩居行業領先。
在企業內部,黃安明積極開展員工技能培訓,提升大量農村籍員工的技能水平,為鄉村人才培養和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25年來,他在索橋建設現場、設計院所、行業學術會議等場合開展義務技術宣講近百次,受眾達數千人,促進行業技術交流與進步。其主研的多項技術成果解決“卡脖子”難題,填補了行業空白,以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為“交通強國”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來源:德陽日報】
編輯|黃 娜
主編|張玉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