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晚21:15,廣汽本田全新純電車型P7公布了新車起售價19.99萬元。僅僅8分鐘后,東風本田火速跟上,直接將此前同宗產品S7的25.99萬元定價砍去6萬,調整為同款19.99萬元。南北本田在電動價格上默契,恰恰透露出本田在中國市場的虛弱滯后。
這場“看似默契”的合資協同,落在消費者眼中,卻像是一場倉促的“兄弟互刺”,你剛開口定價,我立刻砍價搶頭條;你想強調性價比,我順勢演一出“自我救贖”。最終的結果是,同一輛車、兩個價格節點、一次話語權崩塌——消費者不再相信什么叫“定價邏輯”,只會記住一句話:原來你真能降6萬,那你之前講的誠意呢?
從一車雙賣的協同,到一夜價格反噬的“劇本穿幫”,本田想用舊模式掩飾體系老化的真相,反倒在智能電動的新時代里,被放大了所有的遲鈍與無力。
一車雙賣已經行不通了
2025年南北本田出現“一車雙賣”戲碼市場反應冰冷,價格策略失靈,甚至引發消費者對品牌誠意的質疑。一個不可忽視的信號由此被放大:“一車雙賣”模式,正悄然失效。
這一模式曾在燃油時代屢試不爽。本田通過i-VTEC技術積累起強大動力系統聲譽,配合南北兩家合資公司,快速將相同產品覆蓋全國市場,節省研發成本、共享制造平臺,最大化產能利用率。但在電動化與智能化浪潮推動下,這套邏輯正在被顛覆。
電動車時代的核心競爭力不再僅是機械性能,而是電子電氣架構(EEA)、整車計算平臺、智能駕駛系統的集成能力。平臺的定義也從傳統的底盤+動力總成,轉向軟硬件融合的系統平臺。例如一些自主品牌,均已實現中央計算與區域控制融合,實現OTA更新、能耗管理、智能駕駛等多維優化。
而本田此次推出的新車,依舊基于燃油車平臺延展,雖外觀與配置有所調整,但在核心電氣架構與智能座艙體驗上幾乎未有質的突破。這就導致它在產品感知上“既不像新能源,也不像智能車”,既無法滿足年輕消費群體對智能交互的需求,也無法說服主流用戶為其高定價買單。
更值得警惕的是,價格策略的失靈,正加速這種模式的崩塌。東風本田新車S7定價超過30萬元(售價區間為25.99-30.99萬元),廣汽本田P7隨后宣布“更有誠意”的價格(售價區間為19.99-24.99萬元),試圖通過價格落差制造市場熱度。但在價格透明化、電商滲透率日益提高的今天,這種“先高后低”的定價模型被認為是套路營銷,反而加深用戶的不信任感。
一句話總結:一車雙賣不再是節約資源的“規模游戲”,而是脫離用戶需求的“系統慣性”。面對技術平臺老化與消費者期待斷層的雙重壓力,舊有模式已難以支撐新的市場周期。
南北本田虛弱根源在系統滯后
本田曾是線性機械的代表選手,調校精準、動力傳遞線性,靠“發動機哲學”贏得過中國市場的尊重。但很抱歉,這一套在今天真的不靈了。電動車的本質是軟件驅動的硬件產品,本田卻還在用機械邏輯造“軟件時代的車”。
現在主流玩家比電驅功率密度、比800V高壓平臺、比車載算力、比SOA架構、比智駕模型,在這個維度中本田沒存在感。別說自研芯片、中央計算架構、城市NOA,就連一套穩定的車機交互和整車OTA能力,都還是“借來的、拼出來的、滯后的”。這是技術方向錯了,不是速度慢了。
更大的問題在合資模式下被無限放大。日本總部主導一切,東風本田、廣汽本田淪為代工廠+銷售渠道,連產品定義權都拿不到。你能想象,一輛定價30萬的新車,連軟件體驗都由海外決定,合資方在中國只能看表格填配置?這不是體系差異,這是協同失靈。
反觀自主品牌,已經把軟硬一體平臺玩成了標配。自主品牌做到了系統級創新,本田是補丁式拼裝。
因此,南北本田所呈現的定價鬧劇,也可以看出合資車企轉型的焦慮,別再說什么“本田還很穩”,技術不是看誰出問題少,而是看誰能跑得快。連奔跑的姿勢都錯了,出發早也沒意義。本田的技術路徑在今天中國車市的節奏下,連起跑線都沒站上。
新能源用戶不為燃油車品牌買賬
技術掉隊只是問題的一半,更深層的危機是:品牌價值和組織能力徹底脫節。這一次本田南北合資的新車事件,不只是產品翻車,更像是一場關于“品牌溢價錯覺”的現實清算。
在燃油時代,本田是有底氣講高溢價的??縑TEC發動機、i-MMD混動、極致調校,一度占據“技術宅”心智高地。而消費者也愿意為穩定性、保值率和品牌信任感買單。但時代變了——如今的高價值感不再來自過去的“口碑回憶”,而是對新技術的兌現能力。
今天的中國車市,高溢價的前提已經變成“高算法”、“高智能”、“高架構”。問界M9、理想L9、蔚來ET7這些售價30萬+的車型,給到用戶的,是多屏聯動的智能座艙、城區NOA級別的智駕輔助、支持深度OTA升級的中央計算平臺。這才是用戶愿意為之掏錢的新溢價邏輯。
反觀本田,電子后視鏡、全景攝像、智能語音,這些早已成為15萬級車型的標配,卻被包裝成“高端亮點”用于支撐三十萬級的價格體系。用戶不是看不懂,而是早就不吃這一套了。
更重要的是,本田的組織體系根本跟不上品牌想象力。廣本試圖學廣豐——把合資做成本土化樣板,用廣汽體系支持本田車型的市場轉型;但廣豐背后站著的是比亞迪電池、豐田自研E3平臺和大規模智能工廠協同。而廣本能調用的,僅是平臺共用和供應鏈協作,甚至車機系統、智駕策略都仍由日方主導,難以快速本地化優化。至于東本,情況更糟。缺乏東風自主品牌的協同資源,失去了中方主導權,成為日方策略的“試驗田”。
這種“品牌高估”和“組織失能”的錯配,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用戶信任的下滑。數據顯示,本田中國Q1銷量下滑23.69%。不是市場不要本田,是市場不認可今天這個版本的本田。
如果說第一階段的問題是技術方向跑偏,第二階段的問題是體系協同掉隊,那么第三階段的風險,就是品牌光環開始反噬:它越想打高,消費者就越反感;它越想留在高位,組織越跟不上執行??偟膩碚f,這不是一臺車的問題,也不是一次發布會的問題,而是一個合資品牌在失速軌道上的反復掙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