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小五(富書作者)
著名作家余華在《我在島嶼讀書》里對年輕人說,“別做文學的乖孩子”,要敢于“叛逆”。
這個“叛逆”并非道德層面的背離,而是對既有文學范式、創作權威的質疑與突破。
在他看來,真正的文學創新,往往誕生于對傳統寫作經驗的挑戰中。
就像他在創作《活著》時,摒棄了當時主流文學的宏大敘事風格,以樸素的筆觸和獨特的視角,刻畫平凡人物的苦難與堅韌,最終成就了經典之作。
這番言論,如同撥云見日,為我們理解人生進階之路帶來全新思考——
人生想要實現持續突破,有時就需要這種看似“離經叛道”的思維轉變。
從“自我否定”別把專家的話當圣旨,要有自己的判斷
在成長過程中,權威的聲音似乎總帶著天然的說服力。
無論是專家學者的論斷,還是行業領袖的觀點,都容易被我們當作絕對真理。
然而,真正的認知躍遷,往往始于對這種權威迷信的打破。
2023年,人工智能領域權威專家曾斷言“通用人工智能至少10年內無法實現”。
但是,OpenAI團隊卻沒有被這種權威預判束縛。
他們通過不斷優化算法、調整模型結構,僅用短短數月便推出具有強大語言理解能力的GPT-4,徹底顛覆了行業認知。
OpenAI的成功,正是源于對權威觀點的理性審視和獨立探索,他們用實踐證明: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盲從才是突破的關鍵。
認知心理學中的“權威效應”揭示,人們天然傾向于信任權威言論,這種心理雖能幫助我們快速獲取知識,但也容易成為思維的枷鎖。
在知乎上,有個話題特別火:“你被專家坑過的經歷”。
評論里2萬多條回答,全是血淚教訓。
有人聽養生專家說吃生茄子能降三高,結果天天生吃,最后吃出了胃結石;
有人聽投資專家推薦股票,把積蓄全投進去,結果股價暴跌。
還有畢業生聽“職場大佬”說“選行業比選公司重要”,結果進了夕陽行業,晉升速度如蝸牛般。
這些例子都在提醒我們:聽別人的話可以,但一定要過過腦子。
就像余華說的,讀經典名著,既要佩服作者的才華,也要敢想:
如果是我,會不會換種寫法?
生活也是這樣,遇到問題別忙著“抄答案”,先想想這個答案適不適合自己。
解鎖隱別讓老經驗害了你,要學會靈活變通
經驗是人生積累的寶貴財富,能幫助我們高效解決熟悉問題。
但當我們將經驗當作萬能鑰匙,它反而會成為阻礙進步的枷鎖。
想要實現人生精進,就必須突破經驗束縛,擁抱創新思維。
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在創辦京瓷公司初期,面臨著制造精密陶瓷零件的技術難題。
當時,傳統的陶瓷制造工藝無法滿足高精度的要求,稻盛和夫和他的團隊嘗試了無數次,都以失敗告終。
如果按照以往的經驗,他們可能會繼續在傳統工藝上做微小改進,但稻盛和夫沒有這樣做。
他打破常規思維,大膽嘗試新的材料和工藝。
經過反復試驗,終于成功研發出了滿足需求的精密陶瓷零件,為京瓷公司的發展打開了新局面。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經驗曲線效應”,隨著經驗的積累,生產效率會提高,成本會降低。
但這種效應也會導致企業陷入“路徑依賴”,難以做出突破性的創新。
在個人成長中,同樣如此。
我們習慣了用過去的經驗解決問題,一旦遇到新情況、新挑戰,就容易陷入困境。
在豆瓣職場小組,有個35歲程序員的故事特別扎心。
他干了十幾年Java開發,技術扎實,領導同事都認可。
前幾年,公司想轉型做新項目,要用新的技術框架。
他覺得自己有經驗,老技術夠用,不愿意花時間學習新東西。
結果新項目上線后,用新技術的同事升職加薪,他因為跟不上公司發展,最后只能被裁員。
他在帖子里寫道:“我以為經驗是護身符,沒想到成了絆腳石。”
這就是被經驗困住的后果,過去的優勢,反而成了前進的阻礙。
叔本華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
當我們突破固有思維的束縛,專注于創新時,往往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成績。
持續升學會分辨對錯,質疑才有意義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說:
“我堅定地認為,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質疑一切的精神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鑒別能力作為支撐,質疑就會變成毫無意義的抱怨和指責。
只有具備鑒別力,才能在質疑中去偽存真,讓質疑成為進步的動力。
蘇軾年少時,讀書勤奮刻苦,博聞強識,對書中所言大多深信不疑。
一次,他讀到《荀子·勸學》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講述環境對人影響重大。
蘇軾雖覺有理,卻也開始反思,難道人就能完全被環境左右嗎?
于是他留意觀察生活,發現身邊有人雖身處惡劣環境,卻依然堅守本心、努力向上。
聯想到歷史上的仁人志士,如屈原,雖被奸臣排擠、處于奸佞當道的朝堂,仍能保持高潔品性。
通過不斷思考、分析現實與歷史,蘇軾逐漸意識到,人在受環境影響的同時,自身意志也起著關鍵作用。
這種鑒別能力的培養,不僅豐富了他的思想;
也為其日后在詩詞、散文創作及為政理念上的卓越成就奠定基礎,使其作品和思想展現出超越時代的深度與廣度。
缺乏分辨能力,我們很容易被錯誤信息誤導,不僅自身可能遭受損失,還會將錯誤觀念傳遞給身邊的人。
因此,面對任何事情,我們都應保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多方查證資料,不輕易被片面信息左右。
2025年3月14日,成都石室中學初三學生徐偉哲在參觀四川省博物館時,發現一件標注為南北朝時期的昭明銅鏡存在斷代錯誤。
他通過分析銅鏡的銅質、銘文風格及鑄造工藝,指出其應為西漢產物。
四川省博物館經考古資料核查和類型學分析,確認該銅鏡確為漢代文物,并當天修改了文物介紹。
正如老一輩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在信息紛繁復雜的今天,即便是親眼所見也未必真實,更需要我們用心去分析、判斷。
唯有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們的質疑才能真正成為推動自身成長的力量。
培根說:“在創造事業中,每一步都要深思熟慮,而非盲目行動。”
余華說的“叛逆”,不是讓我們做刺頭,故意和人對著干,而是提醒我們:
別盲目跟從,別害怕打破常規。
生活沒有標準答案,那些敢對“常識”說不、敢嘗試新東西的人,往往能走出不一樣的路。
下次再聽到“必須這樣做”“只能那樣做”的時候,不妨多想想: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別的可能?
愿我們都能做自己人生的“叛逆者”,在質疑和嘗試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機會。
作者簡介:武小五,富書作者,居濱海小城,心觀大千世界;干著嚴肅的工作,寫點輕松的文字,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已出版,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