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兩國經歷了數周的貿易僵局和關稅升級之后,特朗普政府不堪重壓,率先對科技產品關稅做出暫時讓步;與此同時,中國加強外交攻勢,北京日前迎來了第三次中國行的西班牙首相佩德羅·桑切斯;歐盟宣布,他們準備取消對華電動汽車關稅,并設置“最低進口價格”機制;特朗普4月14日表示,可能會暫時免除此前對汽車征收的進口關稅,以便相關企業有時間調整供應鏈,但華盛頓也啟動了針對藥品、半導體等產品的特別關稅調查。美財長貝森特表示,最終會和中國達成“大協議”。特朗普掀起關稅大戰,能否推動歐洲向中國靠攏?請看《歐時大觀》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觀察員的報道。
法國觀察員孔帆: 歐盟貿易與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齊4月14日通過社媒表示,他代表歐盟和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進行了會談。 他說,“歐盟依然保持建設性姿態,并且準備好達成公平的協議,包括我們的工業品零關稅對等提議,并且著手解決非關稅壁壘問題。 ”法國經濟部長隆巴爾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的“突然轉向”顯示存在“談判空間”,但"現在還不能輕言勝利"; 他還警告說,在當前貿易局勢下,必須警惕中國商品大規模流入歐洲市場的風險。 法國經濟部長的表態,顯示出法國在應對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變數中的雙重策略: 一方面尋求外交談判的空間,另一方面強化歐洲內部市場的防御與韌性。
英國觀察員王子璇:英國政府尚未就特朗普關稅政策的最新動向作出明確回應,但英國商務與貿易大臣凱米·巴德諾克在4月初與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會面時強調,英美貿易關系應以“穩定與可預見性”為基礎。路透社援引英國工商業聯合會(CBI)的分析指出,美國對關鍵技術產品的潛在新一輪加稅將對英企跨國供應鏈構成間接沖擊,特別是在半導體和生命科學領域。盡管英國當前聚焦自身與印太地區的貿易布局,但在美中激烈博弈背景下,英國不得不在“經濟現實”和“政治立場”之間尋求平衡。輿論普遍認為,英國不太可能像法國那樣積極介入中美之間的博弈,但也不會放棄對華貿易所帶來的潛在利益。
德國觀察員小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接受德國《時代》周刊采訪時強調,目前,歐盟既需要重組與美國的貿易關系,也需要思考與其他貿易伙伴的關系,因為現在所有人都在要求增加與歐盟的貿易量。德國綠黨聯合主席之一Franziska Brantner則認為,美國的關稅政策可能正是歐洲能夠讓中國讓步的時機,“因為中國不想失去進入歐洲的機會。” 她以電動汽車為例,提出如果中國還想進入德國和歐洲市場,就需要接受合資建廠、輸出技術等公平貿易條款。前高盛經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Robin Brooks對德國《商報》表示,在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背后,有著明確的針對中國的戰略,相比之下,與歐洲的沖突只是“插曲”。他還認為,對全球金融穩定的最大威脅是人民幣貶值,貶值10%就會讓美國市場陷入瀕臨崩潰的困境。
意大利觀察員盧嘉琦:就在意大利總理梅洛尼即將與特朗普會面之際,歐洲事務部長福蒂在接受《共和國報》采訪時,表達了意大利支持避免貿易戰升級、站在西方陣營的立場,同時呼吁歐洲對中國可能帶來的產能過剩風險保持警惕。盡管有不少聲音主張通過加強對華貿易來對沖美國關稅影響,但福蒂認為這是一種短視思維,忽視了當前歐中之間失衡的貿易結構。他還強調,意大利并未尋求以中國取代美國市場,而是主張評估各市場的兼容性,同時呼吁以靈活而堅定的立場與美方對話。他還指出,特朗普的談判風格雖然十分有攻擊性,但本質上是一種“戰術性試探”,歐洲應在維護自身尊嚴的同時強化西方陣線一致性。
與此同時,公眾態度卻呈現出了不同傾向——根據歐洲知名汽車交易平臺(AutoScout24)對6000名歐洲公民的一項調查,近六成意大利受訪者支持取消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征收關稅,在各國受訪者中占比最高。
(歐洲時報)
編輯:K
點在看分享好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