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畔的晨光里,一陣清亮的戲曲唱腔從宜川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排練室傳出。4月19日至20日,上海越韻宜川青年越劇團將登上北京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的舞臺,參加2025年第二期體驗項目“上海體驗區-普陀時刻”的演出,跨越千里演繹江南戲曲的婉轉與多元。
這支成立于2016年的劇團,前身是2008年組建的宜川青年越劇團。此次進京演出的八個劇目涵蓋五個劇種,包括錫劇《紅花曲》、黃梅戲《江姐》、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滬劇《紅梅贊》《蘆蕩火種》,還有越劇《楊開慧》《紅色醫生》。
多劇種融合,傳承與創新并舉
一個越劇團為什么要演出這么多劇種?
“為了更好地發展和人才培養。”上海越韻宜川青年越劇團團長唐敏介紹,在宜川路街道的支持下,劇團運營模式從初期的越劇業余團隊逐漸轉型為民非組織,開始承接市場演出需求。為提升競爭力并滿足觀眾的多樣化需求,劇團從單一越劇擴展到滬劇、話劇、滑稽戲等多劇種融合的“全能團隊”。此外,劇團也逐步吸納來自各地越劇團的專業人才,并進行多方向培養,讓演員們掌握多種劇種的表演技巧,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戲曲文化。此次北京演出的八個劇目由6名演員跨劇種完成,從越劇的吳儂軟語到京劇的高亢激昂,人人需要實現多重演繹。
唐敏(右)在與劇團演員排練
值得一提的是,劇目編排亦暗含巧思。“既要保留南方戲曲特色,也要貼近北方觀眾的審美。”唐敏介紹,演出精選近代紅色經典故事,服飾風格統一化處理,并加入國粹京劇作為過渡,既凸顯戲曲多樣性,又強化南北藝術對話。
除了對經典曲目的傳承演繹,創作也是該劇團的重要競爭力。近年來,劇團推出《彝族星火》《辟邪劍》等原創劇目,《彝族星火》以民族文化為背景,《辟邪劍》聚焦反腐倡廉;方言雜劇《愛的奉獻》關注青少年網絡沉迷,滑稽戲《幸福村18號》用方言詮釋市井生活。這些劇目不僅活躍于社區舞臺,更走進校園,成為藝術教育的載體。唐敏帶領劇團與中小學合作,開設戲曲課程,通過經典片段展示、現場化妝體驗等方式,吸引學生走近戲曲。“很多孩子最初被服裝和扮相吸引,后來逐漸主動學習或與家人共同觀看。”唐敏強調:“戲曲表演和觀眾都需要接班人,這樣戲曲才能持續發展。”
《彝族星火》演出
深耕社區沃土,培育戲曲新聲
劇團的發展離不開宜川路街道二十年如一日的培育。作為“上海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宜川路街道擁有深厚的戲曲基因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社區內活躍著21個民間戲曲團隊,年均演出超過百場。街道以“周周演+年度戲曲節”模式持續輸送文化養分——每周常態化演出培養穩定戲迷,年度戲曲節則整合資源打造文化高潮。2024全年“戲曲周周演”累計演出127場,吸引2.5萬人次參與。
宜川戲曲文化節的演員
為打破受眾邊界,街道引入“戲曲七進”模式,通過進校園、進商圈、進樓組等擴大覆蓋面,吸引年輕人群體;開通“丈量宜川”公眾號直播,將“周周演”舞臺搬上云端,單場最高吸引6600人次觀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于潤物細無聲地感染。直播既服務本地居民線上觀看,也讓非滬籍群體和年輕人通過云端觸及江南戲曲。”宜川路街道社區服務辦主任王棲桐說道。
“沒有街道的支持,我們達不到今天的規模。”唐敏坦言。宜川路街道不僅為劇團提供免費排練場地,還將其納入政府文化配送項目,支持團隊走出社區、走向全國。針對劇團業余成員多為白領的現狀,街道特批周日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作為劇團排練場所,并邀請專業院團藝術家指導排練。上海越韻宜川青年越劇團也不負期望,成為普陀區唯一入選“百支群眾文藝團隊”的戲曲團體。
“弘揚戲曲文化對提高社區凝聚力和增強文化認同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王棲桐表示,未來,宜川路街道將繼續深化線上線下融合傳播,通過戲曲嘉年華、廣播專題節目等載體,讓藝術突破地域與年齡的壁壘。而對于即將啟程的上海越韻宜川青年越劇團而言,此次北京之行,不僅是劇團對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展示,更是一次新的起點,江南絲竹將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奏響文化傳承的和鳴。
原標題:《滬上戲曲赴京演出,普陀青年越劇團唱響民族文化交融》
欄目編輯:顧瑩穎 文字編輯:趙菊玲
來源:作者:施旖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