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上午,西安地標鐘樓附近的易俗社內,千余名市民與秦腔藝術家同臺“吼秦腔”,非遺傳承活動線上線下同步展開。
活動通過快手平臺全程直播,吸引超百萬網友觀看,線上線下一同演繹眾多秦腔經典選段?,F場分貝檢測儀實時記錄聲浪,不少年輕觀眾在“吼”戲中感受傳統戲曲張力。
繼承+發展——
讓老戲迷重回“他們的青春”
5月1日上午,易俗社青磚灰瓦的戲樓前,千余名秦腔愛好者與專業演員共同完成了一場特殊的"吼戲"儀式。粗糲蒼勁的唱腔撞上晨鐘,卻讓83歲的戲迷王秀芝紅了眼眶:"三十年前我在戲曲研究院聽過全本《火焰駒》,今天這聲氣,還是當年的味道。"
現場最年長的參與者、85歲的譚淑蘭介紹,秦腔對他們那代人來說,就是陪伴他們整個青春的旋律。
戲迷趙志遠拄著拐杖從咸陽趕來,他向記者炫耀到,自己家中還珍藏著1978年的戲票存根。"當年在易俗社站票聽戲,如今能在高樓大廈前頭放聲唱。"老人粗糙的手指摩挲著工作人員遞來的互動手冊,冊頁間油墨印著《三滴血》工尺譜,"得讓娃娃們知道,咱秦腔不是博物館的老物件,是能活在街巷里的。"
上午10點整,隨著倒數聲的結束,舞臺對岸天臺上的演員盛裝吼起秦腔,現場的氣氛瞬間被點燃。
當臺上臺下齊唱秦腔經典劇目《三滴血》中“祖籍陜西韓城縣”時,穿漢服的西安交大女生陳雨突然攥緊了同伴的手。她背包上掛著的秦腔Q版臉譜掛件劇烈晃動著:"原以為秦腔只有悲愴,現場觀看才發現戲腔內還包含著金戈鐵馬般的節奏感。"這種發現讓這個00后姑娘決定周末去找老師報名秦腔體驗課。
非遺+科技——
讓青年人感受秦腔是“吼出來滴”
“吼秦腔不僅是唱,更是一種文化共鳴?!蔽靼彩忻窈陀慰驮诂F場參與后表示,短視頻平臺讓年輕人和傳統藝術有了新連接。易俗社社長惠敏莉表示,活動聯合快手發起#千人吼秦腔挑戰賽,吸引數萬網友自發跟唱經典片段,“科技為戲曲傳播打開新窗口”。據統計,現場35歲以下參與者占四成,線上直播間超六成觀眾為“90后”“00后”。
"沒想到吼秦腔這么酣暢淋漓,唱詞里的忠義氣節特別有感染力。"22歲的大學生張悅(化名)表示,這是她第一次完整接觸秦腔藝術。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活動特別選取多段互動性強的經典唱段,"吼"的形式降低了參與門檻,讓戲曲從舞臺真正走進生活。
傳承+創新——
非遺不僅“活”起來更要“火”起來
現場互動環節,12歲的小戲迷曹紫涵以清亮的童聲演繹《紅燈記》選段,贏得滿堂喝彩。
這個扎著馬尾辮的女孩告訴記者,她8歲首次接觸秦腔就被華美的戲服吸引,四年學習讓她從靦腆變得自信:"老師說我嗓子亮堂很有天賦,現在每周最期待社團課。有時我還會找易俗社的老師加練,他們都很喜歡我"
令人意外的是,這個癡迷傳統戲曲的孩子,手機里存著英文歌和國風音樂歌單。"秦腔的梆子聲和電音節奏其實有共通的爆發力,"她認真比劃著,"要是把《三滴血》的悲調融進國風編曲,肯定特別酷!"
活動結束后,工作人員在板凳上發現了幾張字跡歪歪扭扭的戲詞手抄卡,疑似小觀眾遺落的"課后作業"。工作人員拾起卡片笑道:"這些稚嫩的筆跡,就是秦腔最好的未來。"
快手App工作人員介紹,《2024快手非遺生態報告》顯示,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快手上的傳統戲劇類項目覆蓋率達97.4%。秦腔是TOP3最受歡迎的非遺項目之一。
此次活動,快手App通過分貝挑戰等輕量化互動的“新方式”,把專業唱腔拆解成趣味體驗,“我們想讓秦腔真正融入現代生活——讓年輕人愿意模仿愿意傳播,助力秦腔‘火’起來?!?/p>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王煜鑫編輯 榮禾
(如有爆料,請撥打華商報大風新聞熱線 029-8888 00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