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
大運河之上,有座江北水上古城,這就是聊城古城。
聊城古城又稱東昌府,北接幽燕、南連江淮、西通中原、東望泰岱,歷來是通達扼要之地。明清時期,因大運河漕運繁榮興盛400余年,為運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
聊城古城又名鳳凰城,坐落在東昌湖中間,始建于北宋時期,初為土城,明洪武五年改筑為磚城。古城內明清古建筑群密布,至今仍然保持著大運河商埠的風土人情,是行走大運河不可或缺的打卡地。
那么聊城古城有哪些必打卡景點呢?
光岳樓
聊城有三寶“鐵塔古樓玉皇皋”。光岳樓,又名東昌樓,即是古樓,與黃鶴樓、岳陽樓等齊名,同列中國十大名樓之列。
650歲的光岳樓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不僅懸乾隆御題的“光岳樓”匾,康熙御題的“神光鐘暎”匾,它還是乾隆的行宮,翰墨書香味濃厚的光岳樓妥妥的聊城必游第一名。
鐵塔
有人說,聊城三寶,鐵塔為尊。聊城鐵塔又名隆興寺鐵塔,是我國現存不多的鐵石建筑,為中國六大古鐵塔之一。
聊城鐵塔幾乎與古城同壽,為聊城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它始建于宋金時期,通高15.5米,石座鐵身,渾然一體,蔚為壯觀。鐵鑄塔身工藝古樸奇巧,石座浮雕形象豐滿,栩栩如生,盡顯古代工匠技藝之精妙。
聊城山陜會館
聊城山陜會館,俗稱關帝廟,位于古運河之濱,是聊城唯一保存下來的會館,是聊城最能承載運河古韻的古建筑群,為我國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陜會館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從開始到建成共歷時66年。整個建筑包括山門、過樓、戲樓、左右夾樓、鐘鼓二樓、南北看樓、關帝大殿、春秋閣等部分,共有亭臺樓閣160多間,其建筑雕刻和繪畫藝術國內罕見。尤其是磚雕、石雕、木雕被稱為會館三絕,木雕被譽為鎮館之寶。
古城墻
既然到了古城,城墻是必然要看看的。
時光流轉,城墻的磚瓦抵御不了歲月的侵蝕,古城的城墻大多已經消失,唯有東門和西北角樓處還有遺跡殘存。但古城復建了三座城門,分別西門清遠門、南門正德門和北門的宣威門,城門巍峨高大,登城樓又可俯瞰水上古城全景。
衛倉
古城樓東大街上有一處古建筑群,這就是衛倉遺址。
聊城明清時期是軍事要地,戰略地位很重要。明洪武四年,這里設立了平山衛建指揮使司,宣德五年又增設了東昌衛,用以擴大糧食運輸和軍馬養殖,養牧的軍馬數量一度達到了五萬匹。這些軍馬和糧草都儲存在東昌府駐軍的平山衛倉庫中,即我們所說的“衛倉”。
古代的兵糧文化,這里可以讓你眼界大開!
七賢祠
聊城古城西門內,有一座七賢祠。祠內供奉著王道、穆孔暉、孟秋,王汝訓、逯中立、張后覺、趙維新等七位賢良。七賢祠遵循明清官式建筑規范。
古建筑群以主體建筑仰賢堂為主體,左右羊明祠和心學館,青磚灰瓦,飛檐起脊,仙人走獸、油漆彩繪,空間開合穿插有序,建筑勾連錯落適度,體現著明清官式建筑風貌之美。
摩天輪
古城南門外有一聊城地標“水城之眼”摩天輪,乘坐摩天輪可以一覽水城全貌。當然也可以乘船環游東昌湖,穿越千年風云,感受大運河的不朽神韻!
聊城古城,真正的江北水城,城內古跡眾多,除了上述景點,還有海源閣、聊城署衙、聊城文廟等,如果還有什么推薦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