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霸權遭遇重挫:德國為何對華為“開綠燈”?
當美國以“國家安全”為名在全球圍剿華為時,德國新政府聯盟協議悄然刪除了針對華為的排他性條款。2025年4月10日,德國執政黨聯盟協議最新版本中,原本要求“關鍵基礎設施只能使用可信賴國家組件”的表述被改為“僅使用受信任的組件”,刪除了對中國等國家的針對性限制。這一變化被德媒稱為“華為條款的終結”,更被《華爾街日報》評價為“華為在歐洲大陸的一場勝利”。
政治博弈下的微妙轉向
此次修改看似僅調整了措辭,實則暗含深意。原條款中“可信賴國家”隱指西方國家,直接將華為等中國企業排除在外;而新條款將標準聚焦于“組件安全性”,意味著只要通過技術審查,華為仍可參與德國5G建設。這一調整背后,是德國在技術主權、經濟利益與地緣政治間的艱難平衡。
二、撕開美國謊言:德國為何選擇華為?
1. 經濟賬:拆除華為設備需支付天價成本
德國鐵路公司內部文件顯示,若拆除現有華為設備,僅北德地區基站更換成本就達4億歐元,全國網絡升級計劃將延遲5-6年。在歐盟多國5G覆蓋率不足50%的背景下(如瑞典僅20%),依賴華為的塞浦路斯卻實現100%覆蓋率,技術性價比優勢不言而喻。
2. 安全牌:美國監聽丑聞反成華為背書
德國內政部多次審查后,始終未找到華為存在“后門”的證據。相反,美國“棱鏡門”事件、丹麥光纜監聽丑聞接連曝光,歐盟官員甚至被要求訪美時使用一次性手機防竊聽。德國《信息技術安全法》強調“統一技術標準”而非針對特定企業,正是對美式“雙標”的無聲反擊。
3. 技術主權:歐洲不甘淪為美國附庸
特朗普政府對歐盟施壓要求禁用華為時,曾威脅“取消安全合作”,但德國前總理默克爾頂住壓力,堅持“提高所有供應商安全標準”。此次條款刪除,更凸顯歐盟試圖擺脫對美依賴、構建獨立技術體系的決心。正如德國社民黨所言:“國家安全不能外包給華盛頓”。
三、破局之道:華為如何打破政治鐵幕?
1. 以技術標準贏得話語權
華為是全球首個公開承諾“無后門協議”的電信企業,并接受第三方檢測。德國《IT安全法2.0》要求所有供應商通過技術審查,華為反而借此證明自身合規性,將美國主導的“政治安全”拉回“技術安全”軌道。
2. 用“透明化”消解質疑
面對歐洲市場,華為主動開放源代碼、設立網絡安全透明中心,甚至邀請德國專家參與設備檢測。這種“玻璃房策略”讓所謂“間諜指控”不攻自破。
3. 綁定利益共同體
華為在歐洲與德國電信、沃達豐等巨頭深度合作,僅德國5G無線設備市占率就達59%。當經濟利益與國家安全深度交織,政治打壓的代價已遠超收益。
四、美國圍剿失敗:技術競爭終需回歸實力
從英國推遲拆除華為設備、法國延長5G牌照,到德國刪除排他條款,美國主導的“清潔網絡”計劃正土崩瓦解。究其根源,華為的突圍印證了一個鐵律:技術競爭的本質是市場選擇,而非政治脅迫。
那些早期禁用華為的歐洲國家,如今5G覆蓋率普遍落后;而堅持開放合作的德國,則成為歐洲數字化進程的領跑者。正如英國匯豐高管所言:“盲目追隨美國,只會讓自身利益受損”。
五、啟示與展望:中國企業出海的“華為樣本”
德國“華為條款”的刪除,不僅是一次商業勝利,更標志著全球技術權力格局的深刻變遷。它揭示了三重啟示:
技術硬實力是打破封鎖的核心武器,華為5G專利占比全球34%,讓政治打壓難掩技術真空;
全球化合作需構建利益共生網絡,華為與歐洲運營商、產業鏈的深度綁定,形成“一榮俱榮”的護城河;
輿論戰場需主動設置議程,以透明化對抗污名化,將技術問題回歸專業領域。
未來,隨著6G研發加速,華為的“去政治化”策略或將成為更多中國科技企業出海的范本。當技術真正跨越國界,所謂的“鐵幕”終將銹蝕于歷史的塵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