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綺蝶
本周,特朗普堅持“球在中國那邊”施壓中國,強調中國更需要美國市場和消費者。與此同時,美國開始利用關稅談判施壓其他國家減少與中國的經貿聯系。但迫于國內經濟衰退和通脹上升的風險,加上中國的強硬反制,特朗普政府也在調整策略,包括考慮組建“特別小組”,分析中美關稅戰引發的供應鏈危機,并為與盟友的貿易談判提供技術支持。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團隊本周與日本的貿易談判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在關稅戰未取得積極成果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再次轉向解決俄烏沖突。和之前不同的是,特朗普團隊開始注重歐洲盟友的重要性,首次與歐洲盟友就俄烏問題開展“同桌磋商”。這表明美國承認之前處理俄烏問題策略的局限性,將歐洲盟友視為解決俄烏問題的“利益攸關的第三方”。但與此同時,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會見歐洲和烏克蘭官員后表示,除非看到明顯的進展,否則美國可能在未來幾天內放棄斡旋俄烏沖突。隨著關稅議程的全面展開,特朗普對解決俄烏問題的耐心也在耗盡。
歐洲盟友首次參與美國主導的俄烏和談進程
4月17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和中東問題特使維特科夫前往法國巴黎,與烏克蘭、法國、英國和德國代表舉行了烏克蘭問題會談。歐洲與會者包括法國總統馬克龍、法國外長巴羅、英國外交大臣拉米、德國官員以及烏克蘭部長。法國總統府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在巴黎啟動了一個有歐洲國家參與的積極進程。”
讓歐洲參與美國主導的俄烏停火進程,表明特朗普政府在俄烏問題上進行了一次關鍵調整。未來,俄烏停火談判進程將進入多方博弈的新時期。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PA)主席阿麗娜·波利亞科娃(Alina Polyakova)認為,美國的俄烏進程陷入停滯,特朗普團隊意識到必須有歐洲的參與,因為歐洲是關鍵的利益攸關方。這不僅僅是烏克蘭一塊領土的問題,這關乎更廣泛的歐洲安全問題,而兩者是無法分割的。
與此同時,魯比奧在會談后卻釋放了一個可能令歐洲失望的信號。魯比奧稱,由于特朗普還有許多其他全球優先議程,如果在未來幾天內沒有明確跡象表明俄烏可以達成和平協議,美國將放棄努力并“向前看”。這是特朗普政府首次公開承認其可能無法就俄烏問題調解成功。美國國務院透露,美方已向各方提交一份和平大綱,魯比奧的警告意在推動各方接受這一方案。
美國烏克蘭問題特使凱洛格近日接受采訪時披露,美方設想將烏克蘭劃分為多個區域:俄軍駐扎烏東四州,英法聯軍進駐第聶伯河以西,烏軍部署在二者之間的緩沖地帶。凱洛格稱,這類似于二戰后柏林的分區管理,但強調并非瓜分烏克蘭。同時,美烏18日簽署了礦產協議備忘錄,并有消息稱,美國希望烏克蘭將俄羅斯天然氣經烏克蘭輸送至歐盟的管道控制權交給美國。
另外,美國在與歐洲盟友接觸期間,提出過承認“克里米亞歸俄羅斯”這個設想,即:可以整體上“凍結”俄烏之間的前線。特朗普團隊在這些接觸中也重申,自己仍然認為不可能接納烏克蘭加入北約。
在極力從烏克蘭身上攫取好處的同時,特朗普政府也多次要求歐洲承擔主要防務責任。若只顧自身利益而不顧各方關切,美國提出的和平方案將很難被各方接受和真正落地。最終,到陷入死局之時,很可能如魯比奧所言,美國選擇放棄調解。
特朗普團隊對華立場分歧明顯
本周,特朗普頻頻對華釋出緩和信號,但其內閣高官卻大談借關稅談判圍堵中國。4月17日,特朗普在回應是否會反制中國時暗示,不會上調對華關稅,甚至可能降低稅率,以刺激消費。他表示,美中正就貿易問題展開對話,并相信能達成良好協議。與此同時,財政部長貝森特稱,美方希望先與盟友達成協議,再聯手應對中國。華爾街日報和彭博社也披露,美國正試圖通過關稅談判向貿易伙伴施壓,要求其限制對華貿易。而在華有商業利益的馬斯克,近期則多次公開質疑“對等關稅”政策。
美國對中國關稅問題傳達出的混亂信號,體現了目前特朗普團隊內部在對華立場上分歧嚴重。《紐約時報》稱,貿易戰爆發時,美國各派既未明確立場,也未就優先事項達成共識,導致戰略混亂。一些官員主張加征關稅迫使中國讓步,另一些則強調要推動美國經濟自給自足,即使因此與中國脫鉤。美國外交關系協會及喬治城大學學者杜如松(Rush Doshi)指出,特朗普政府缺乏完整的對華戰略,只有零散戰術。而這些戰術難以解決根本矛盾:特朗普正冒著與經濟高度交織的中國關系破裂的風險,其最終或將在艱難的妥協和徹底的脫鉤之間進行抉擇。
面對特朗普對華展現出的緩和姿態,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西瑟斯(Derek Scissors)則表示:“特朗普現在選擇退讓,應該不讓任何人感到意外。他從來就不是真心想與中國對抗。前幾天看起來像是要對抗,但大家根本不應該當真。對抗有可能發生嗎?有的,如果一切都失控的話。但他的本能是先大肆威嚇一番,然后再退縮。”
本周文章指出,特朗普和他的經濟團隊認為,作為貿易逆差國,美國在升級的貿易戰中占有優勢。但實際上,中國在這場沖突中掌握著“升級優勢”(escalation dominance)。原因在于,美國在藥品原料、廉價芯片、關鍵礦產等領域對中國,在未確保替代渠道或國內產能前貿然中斷貿易,是極為魯莽的行為。
其他關稅談判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而特朗普本周與日本進行的貿易談判,也未見有任何實質性進展。面對美方高舉的“關稅大棒”,美國的盟友們雖然都想爭取關稅豁免,但沒有國家想妥協和犧牲自己的利益,做第一個被當眾“宰割”的對象。
在與中國的關稅戰陷入僵局之際,美國開始與其他國家進行關稅談判。美國財政貝森特表示,美國將優先考慮與“十五大”經濟體的談判,并特別提到日本、歐盟、韓國以及印度等國。本周,日本貿易談判代表團隊前往美國,特朗普突然親自現身,并在會后稱與日本取得了“巨大進展”。意大利總理梅洛尼17日也與特朗普會面,雙方稱美歐百分之百會達成關稅協議。
美聯社指出,特朗普選擇親自介入談判,顯示出他希望迅速敲定一系列貿易協議的意圖,尤其是在中國也在積極推進自身的貿易安排之際。這也成為對特朗普作為“談判高手”聲譽的一次公開考驗,因為世界各國正試圖限制其加征關稅所帶來的潛在損害。然而,除了口頭的外交承諾外,加上上周美國和越南之間進行的談判,美國目前進行的幾場關稅談判,均未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果。
▲上圖:特朗普與到訪的意大利總理梅洛尼;下圖:特朗普與日本貿易談判代表、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
從本周美日關稅談判內容來看,特朗普的手段就是迫使日本進口美國大米和大豆等農產品。《讀賣新聞》稱,美國還呼吁日本增加肉類、海鮮和土豆等其他農產品的進口。與大多數其他國家一樣,日本獲得美國暫緩加征24%全面關稅的90天寬限期,但10%的基線關稅以及對汽車、鋼鐵和鋁的25%關稅仍在生效中。
CNN分析稱,特朗普對其所謂“對等關稅”實施了90天的暫緩,這使得美國僅有三個月時間,與據稱正在排隊談判的數十個國家達成極其復雜的貿易協議。然而,貿易協定通常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成談判,而非短短幾個月。即便特朗普能在短時間內與所有這些國家敲定協議,全球最大出口國中國仍將是無法回避的核心問題。
雖然目前前往美國進行談判的國家都表示愿意達成協議,但其都表現出謹慎的態度。面對特朗普政府擺在臺面上的“勒索”,沒有國家愿意做第一個被“收割”的對象。《財富》雜志寫道,近兩周過去,美國與各國尚無任何關稅協議簽署,外界要求盡快拿出成果的壓力在不斷上升。為此,貝森特開始鼓吹“先發優勢”,試圖推動各方加快談判進程。然而,全球局勢不確定,以及各國對倉促決策的抵觸,使得美國的關鍵盟友仍然猶豫不決。
本周其他原創文章
其他
4月18日,五角大廈發言人帕內爾(Sean Parnell)表示,美國已開始從敘利亞東北部撤出數百名士兵,將駐軍人數由2000人縮減至1000人以下。兩名美國高級官員表示,美國軍方正在關閉其在敘利亞東北部的八個小型作戰基地中的三個。
4月17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官網發布公告稱,所有由中國建造且歸中方所有的船舶,只要停靠美國港口,將根據其所載貨物的數量征收費用。相關措施將在180天后正式生效,并將在未來數年分階段上調。
4月17日,《紐約時報》援引美國官員的話報道,特朗普反對以色列打擊伊朗核設施的計劃,其更傾向于通過談判與伊朗達成一項限制其核計劃的協議。報道稱,以色列已制定計劃,擬于今年5月對伊朗核設施發動打擊,意圖在未來一年或更長時間內削弱伊朗發展核武器的能力。但特朗普已向美國中東特使特拉維夫明確表示,他決定不支持對伊朗采取軍事行動。
4月15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15日接受雅虎財經采訪時表示,盡管債市波動,但無須擔心中國將美債“武器化”,也不存在中國利用其龐大美債持倉對美施壓的風險。他稱,如果中國拋售美債,需購回人民幣,這將推高人民幣匯率,而中方當前正采取相反操作,出售美債并不符合其經濟利益。
高端訪談
更多訪談
基金會動態
更多動態
中美聚焦網|中美交流基金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