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勛這次中國之行的目的是什么,黃仁勛又說了哪些話?我認為這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畢竟這涉及到了中美芯片戰的問題。
黃仁勛多次強調“中國是英偉達非常重要的市場”,并指出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其產業生態和軟件實力更是英偉達創新的重要驅動力。他特別提到,中國擁有全球50%的人工智能研究群體,且專利與論文數量領先。說白了,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的深耕不僅支持本地需求,更助力其成長為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化企業。
針對美國對H20芯片的“無限期出口管制”,黃仁勛稱將“不遺余力優化符合監管要求的產品體系”。例如,英偉達計劃開發符合中美技術標準的替代產品,并加速“特供芯片”的迭代,以維持在中國數據中心市場的技術供應能力。
英偉達曾嘗試將產能轉移至東南亞,但因工程師短缺和良品率問題受阻。黃仁勛此行強化中國研發中心地位,試圖以“中國制造+全球市場”模式破局。
對于英偉達來說,它只不過是在中美之間都選擇下注,說白了就是想買個雙保險!既想把高端技術給美國科技公司使用,又不愿意失去中國芯片市場。
現在問題的關鍵在于,美國已然將中國當作了第一大競爭對手,而芯片之爭可以說是關乎國運。所以我認為美國政府那邊,必然不會在高端芯片領域對我們有所松動。
所以未來的辦法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國應該在吸引國外科技公司的同時,要盡快實現高科技產業的全面自主化,對此我們還是十分有信心的。
正如DeepSeek創始人梁文峰說到,正是有了華為芯片的支持,他們才能找到另一條路徑!如果說依賴英偉達芯片的話,那么底層技術還是被美國所了解。
具體而言,華為昇騰芯片與DeepSeek算法的協同效應,正在顛覆傳統AI算力依賴模式。昇騰910B雖在制程(等效7nm)和晶體管數量(256億)上不及英偉達H100(4nm/800億),但其獨創的達芬奇架構通過3D Cube矩陣計算引擎,將芯片利用率提升至92%,配合DeepSeek的動態算力調度算法,在千卡集群訓練中實現了與H800相當的性能,而成本僅為后者的30%。這種"硬件不足軟件補"的模式,打破了摩爾定律的線性發展桎梏。
更關鍵的是,昇騰平臺實現了從EDA工具(華為海思自研)、晶圓制造(中芯國際N+2工藝)、到封裝測試(長電科技)的全鏈條自主,使得DeepSeek的訓練數據流完全規避了美國技術監控。相比之下,使用英偉達芯片的企業需接入CUDA生態,其模型架構、參數規模等關鍵信息均可能被云端監控系統捕獲。
在過去,我們的高科技產業之所以較為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益于“拿來主義”!可自打前幾年中美芯片戰打響之后,我們才開始全力發展高科技的自主核心能力。
所以我認為,中國在高科技產業里的全方位突圍,只能是靠中國人自己,過往的拿來主義應該堅決拋棄。
那么問題來了,通過國內一眾科技公司這么多年的努力,我們目前在高科技產業里取得了哪些突破呢?
具體而言,目前我們已經形成從設計(華為海思)、制造(中芯國際)、設備(中微半導體)到封測(長電科技)的完整鏈條,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國產化率達83%。上海微電子28nm光刻機完成驗證,配套的科益虹源激光光源實現40W穩定輸出。
全國建成超30個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算力規模超1EFLOPS(相當于50萬臺PC)。“九章”量子計算機實現200秒求解高斯玻色取樣問題,速度超經典計算機億億倍。
美國的科技封鎖反而激活了中國創新體系的“反脆弱性”:芯片戰倒逼國產替代、AI競賽催生開源生態、能源轉型重塑全球規則。
正如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所言:"當我們把‘備胎’轉正時,才發現自主創新的天空比想象中更廣闊"。
未來,隨著“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的深度耦合,中國或將迎來更多“斯普特尼克時刻”,徹底改寫技術霸權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